
【法】 Munich agreement
Munich
accord; concert; convention; deal; pact; agreement
【經】 accord; agreement; agreements; pact; treaty
《慕尼黑協定》是1938年9月30日由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在德國慕尼黑籤署的外交協議,其核心内容是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該協定被視為20世紀綏靖政策的典型案例,體現了英法為避免戰争而對侵略行為的妥協。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
術語定義
英文對應為"Munich Agreement",專指該曆史事件。在《牛津二戰史》(ISBN 978-0192802243)中被定義為"a failed attempt to appease Hitler by ceding territory without Czechoslovakia's consent"(通過未經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的領土割讓來安撫希特勒的失敗嘗試)。
籤署背景
基于納粹德國以"民族自決"為借口對蘇台德地區的領土要求,英國首相張伯倫采取"peace for our time"(我們時代的和平)策略。法國總理達拉第因軍事準備不足選擇妥協,該決策過程在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ISBN 978-0671728687)中有詳細記錄。
協議後果
協定直接導緻捷克斯洛伐克喪失1/3領土與50%工業基礎,并在次年3月被德國全面吞并。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ISBN 978-0141441726)中評價其為"a total and unmitigated defeat"(徹底且赤裸裸的失敗)。
曆史評價
現代學者如大衛·費伯在《慕尼黑:1938的危機》(ISBN 978-0198792268)中指出,該協定暴露了民主國家集體安全體系的脆弱性,客觀上為德國軍事擴張争取了時間。國際法領域将其視為侵犯國家主權的典型案例,相關條款後被《聯合國憲章》第2(4)條關于領土完整的原則所否定。
慕尼黑協定是20世紀30年代國際關系史上的關鍵事件,其核心内容與影響可歸納如下:
《慕尼黑協定》全稱《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由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裡尼于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在德國慕尼黑籤署。該協定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主權為代價,試圖通過綏靖政策避免與納粹德國爆發戰争。
協定暴露了綏靖政策的緻命缺陷:通過犧牲小國利益換取短暫和平,反而刺激侵略者得寸進尺。英國首相張伯倫曾要求希特勒書面承諾“蘇台德是最後領土要求”,但該保證僅數月後即被撕毀。這一事件成為後世處理國際争端的重要曆史鏡鑒。
(注:部分數據差異源于不同資料來源,如蘇台德面積在2.8萬-2.85萬平方公裡間,人口統計約300萬-360萬)
阿果斯提尼氏反應變量空間編碼命令變應性的殘留産物慘然刹車油從刑剛沙帶杆式存儲器焊疤互斥驚厥性抗爆燃料抗氧添加劑毛線鞋磨擦落差拼寫檢查齊勒模數染料原液使命嗜溫菌叔氨雙普洛斯套環止推軸承體積應變通融欠帳頭孢噻啶脫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