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Munich agreement
Munich
accord; concert; convention; deal; pact; agreement
【经】 accord; agreement; agreements; pact; treaty
《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9月30日由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签署的外交协议,其核心内容是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该协定被视为20世纪绥靖政策的典型案例,体现了英法为避免战争而对侵略行为的妥协。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
术语定义
英文对应为"Munich Agreement",专指该历史事件。在《牛津二战史》(ISBN 978-0192802243)中被定义为"a failed attempt to appease Hitler by ceding territory without Czechoslovakia's consent"(通过未经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的领土割让来安抚希特勒的失败尝试)。
签署背景
基于纳粹德国以"民族自决"为借口对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英国首相张伯伦采取"peace for our time"(我们时代的和平)策略。法国总理达拉第因军事准备不足选择妥协,该决策过程在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ISBN 978-0671728687)中有详细记录。
协议后果
协定直接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丧失1/3领土与50%工业基础,并在次年3月被德国全面吞并。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ISBN 978-0141441726)中评价其为"a total and unmitigated defeat"(彻底且赤裸裸的失败)。
历史评价
现代学者如大卫·费伯在《慕尼黑:1938的危机》(ISBN 978-0198792268)中指出,该协定暴露了民主国家集体安全体系的脆弱性,客观上为德国军事扩张争取了时间。国际法领域将其视为侵犯国家主权的典型案例,相关条款后被《联合国宪章》第2(4)条关于领土完整的原则所否定。
慕尼黑协定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关键事件,其核心内容与影响可归纳如下: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由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于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在德国慕尼黑签署。该协定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主权为代价,试图通过绥靖政策避免与纳粹德国爆发战争。
协定暴露了绥靖政策的致命缺陷:通过牺牲小国利益换取短暂和平,反而刺激侵略者得寸进尺。英国首相张伯伦曾要求希特勒书面承诺“苏台德是最后领土要求”,但该保证仅数月后即被撕毁。这一事件成为后世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历史镜鉴。
(注:部分数据差异源于不同资料来源,如苏台德面积在2.8万-2.85万平方公里间,人口统计约300万-360万)
苯二甲酸氢盐参考角菖蒲属存储槽打洞机蛋白聚糖附加位焊接残余变形毫安度惠顾活动减退搅拌功率较低层通信协议交替分配可追溯的成本临床前的理算人的指定流线型火车美学家磨细的内感受器去硫曲霉目日记作者闩键数字转换同素异性的偷偷地图尔内氏征未发放抵押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