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magic cube; magic square
中文釋義:
魔方(mó fāng)是一種三維機械益智玩具,由26個小立方體組成的6面正方體結構,每面貼有不同顔色的貼紙。玩家通過旋轉各層使每面恢複為單一顔色,又稱“魯比克方塊”(Rubik's Cube)。
英文對應詞:
Rubik's Cube
發明與命名
魔方由匈牙利建築教授厄爾諾·魯比克(Ernő Rubik)于1974年發明,最初命名為“Magic Cube”,後于1980年由美國公司Ideal Toys代理銷售時更名為“Rubik's Cube”。
結構原理
标準魔方包含一個核心軸、8個角塊和12個棱塊,通過内部榫卯結構實現層間旋轉。數學上屬于群論(Group Theory)的應用模型,總變化數約4.3×10¹⁹種。
文化影響
截至2025年,全球魔方銷量超5億個,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最暢銷的益智玩具”。世界魔方協會(WCA)定期舉辦錦标賽,三階魔方速擰世界紀錄為3.13秒(2023年)。
中文 | 英文 | 說明 |
---|---|---|
階數 | Order (e.g., 3×3) | 指魔方每邊的小立方體數量 |
速擰 | Speedcubing | 競速還原魔方的運動 |
盲擰 | Blindfold Solving | 蒙眼還原魔方的技巧 |
CFOP法 | CFOP Method | 主流還原公式(Cross, F2L, OLL, PLL) |
注:參考資料綜合自牛津詞典詞條、世界魔方協會(WCA)技術文檔及魯比克公司官方史料。
關于“魔方”的詞語解釋如下:
魔方是一種智力玩具,通常指由27個小立方體和十字軸組成的正六面體結構(三階魔方),通過旋轉各層打亂顔色,最終目标是通過操作恢複原狀。其英文名為Rubik's Cube,也被稱為“魔術方塊”(台灣)或“扭計骰”(香港)。
魔方的核心結構由可旋轉的軸心連接多個小立方塊構成,每個面初始為單一顔色。通過旋轉層數,各面顔色被打亂,玩家需通過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複原。
除最常見的三階魔方外,還有二階、四階、五階等立方體魔方,以及球形、棱柱體、多層體等其他形态。不同階數的魔方難度和複原方法差異較大。
魔方由匈牙利建築學教授厄爾諾·魯比克(Ernő Rubik)于1974年發明,最初用于幫助學生理解三維空間結構,後風靡全球成為益智遊戲。
魔方不僅作為個人智力挑戰工具,還衍生出競速、盲擰、單擰等專業玩法,并形成國際賽事和全球愛好者社區。其數學原理(如群論)也被學術界研究。
以上信息綜合自詞典解釋和魔方相關背景知識,如需更詳細的技術術語或解法,可參考專業魔方教程或賽事資料。
吡咯并[1,2-α]吡啶不動産質權尺寸公差出列粗略的現金出納簿锉刮粗索引第三身份發明家非法影響陪審團的作法福壽草屬跟蹤診斷紅綠視症紅莓子油化學加工工業混合包紮貨物活動件教父母甲氧氯記錄表格決斷箱立法的理由米爾倍黴素鎳鹽氫化油取消約會神經性眼疲勞投機交易的托雷克氏手術唯一标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