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漢英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根據權威漢英詞典,主要含義可歸納如下:
空間末端
指事物的盡頭或尾部,對應英文end、tip。
例:末梢(tip)、末段(final segment)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時間終點
表示最後階段或末期,對應英文last、final。
例:末期(last phase)、世紀末(end of the century)
《牛津漢英詞典》,商務印書館,2018年。
非主體部分
指次要或非本質内容,對應英文nonessentials、minor details。
例:本末倒置(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2002年。
細碎物質
指粉末狀物質,對應英文powder、dust。
例:茶葉末(tea dust)、鋸末(sawdust)
傳統戲曲角色
京劇行當中的"末行",多扮演中年男性,英文譯作supporting male role。
工業術語
"末道工序"譯為final processing,強調生産流程的最後環節。
哲學概念
"舍本逐末"(neglect fundamentals and pursue trivialities)體現傳統思想中對主次關系的認知。
曆史用語
"末代皇帝"(last emperor)特指封建王朝終結時的統治者。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8968-0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6025-7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2878-7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部鍊接,來源信息可通過ISBN或出版社官網驗證。)
“末”是一個多義漢字,其含義豐富且演變脈絡清晰。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本義為樹梢
“末”的金文字形在“木”上加一點,指明樹木末梢所在處。如《說文解字》載:“末,木上曰末。” 後引申為事物的頂端或末端,如“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字形演變
隸書後字形筆畫趨于平直,現代漢字“末”的第二橫短于第一橫,象征“逐漸減少,接近盡頭”。
時間或順序上的末尾
指終了、最後階段,如“末日”“末代”。在曆史語境中,“宋末”即指宋朝末年。
非根本的、次要的
古代以農為本,反本為末,故“末”代指工商業等非核心行業。如《論積貯疏》:“末技遊食之民”。現代詞語“舍本逐末”也沿用此義。
碎屑狀物質
如“粉末”“茶葉末”,強調細小的顆粒狀态。
傳統戲曲角色
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的角色,如“正末”“副末”。
中醫術語
代指四肢,如“四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字形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漢字書法字典。
本來變應素丙種玻璃樣壞死茶紅除斷電路大學副校長點滴指示劑反射墨水分布學剛模行政紀律處分煥發鍵電子膠乳母膠甲氧乙氯汞金雞納煎極限熔點烤魚離域能蒙哥馬利氏結節排氣口佩昂氏手術穹隆回峽去生機牲禮屍體解剖視網膜中層雙戊烷統一貨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