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low access time
【計】 low speed
access time
【計】 store access time
慢速存取時間(Slow Access Time)是計算機存儲技術領域的重要概念,指從發出數據請求到目标數據被成功讀取或寫入所需的延遲時間,通常以毫秒(ms)為單位計量。該術語對應的英文釋義為"The delay between initiating a data request and completing the transfer from a storage medium",其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維度:
機械結構限制
在傳統硬盤(HDD)中,存取時間受限于磁頭尋道時間和盤片旋轉延遲。例如7200轉硬盤的理論平均尋道時間為8-12ms。固态硬盤(SSD)雖無機械部件,但NAND閃存單元的擦寫周期仍會産生微秒級延遲。
存儲介質差異
根據《IEEE存儲技術白皮書》分類,存取時間可分為三個層級:DRAM内存(納秒級)、NVMe SSD(微秒級)和磁帶存儲(秒級)。機械硬盤通常處于中間層級,典型值為5-15ms。
協議與接口影響
SATA接口的協議開銷會使有效存取時間增加約20%,而NVMe協議通過并行隊列設計可将延遲壓縮至100μs以下。該結論已通過SNIA(全球網絡存儲工業協會)的基準測試驗證。
緩存機制作用
現代存儲系統采用多級緩存策略,例如L1/L2/L3緩存能将熱點數據的有效存取時間縮短至原值的10%-15%。微軟研究院的論文證實,智能預取算法可使機械硬盤的感知存取時間降低40%。
行業标準定義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在《信息技術術語》中将存取時間細分為尋道時間(Seek Time)、旋轉延遲(Rotational Latency)和傳輸時間(Transfer Time)三個子項,其中前兩者構成主要延遲分量。
“慢速存取時間”是指從啟動數據存儲或讀取操作到完成該操作所需的較長時間,通常用于描述存儲介質(如傳統機械硬盤、低速内存等)性能較低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存取時間(Access Time)是計算機系統中衡量存儲設備性能的關鍵指标,包含兩個主要階段:
“慢速”的成因
應用場景
該術語常見于對比不同存儲設備的性能,例如:
優化方向
提升方法包括:使用SSD替代HDD、升級高速内存(如DDR5)、優化數據存儲結構以減少尋址複雜度等。
擴展說明:在英語中,“慢速存取時間”對應“Slow Access Time”或“Low Access Time”,相關技術文檔常用後者描述性能瓶頸。
包甯地衣酸保釋權保證公司并軀聯胎成套螺絲攻赤海葵紅素對稱性禁戒耳廓尖非互惠貿易優待廢料分秒必争副半奇靜脈輻射引發聚合肱桡肌癸二酸鹽混合時間減少租金經濟契約可預見的損害賠償酪蛋白鈉酶反應動力學弄權普奈米東前緣渦驅體什麼手動調整停機檢修時間突出欄杆及其他物件于領地的權利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