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賣國條約英文解釋翻譯、賣國條約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treasonable treaty

分詞翻譯:

賣的英語翻譯:

betray; exert to the utmost; sale; sell; show off
【經】 sale

國的英語翻譯: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條約的英語翻譯:

pact; treaty
【法】 treaty

專業解析

"賣國條約"漢英法律術語解析

"賣國條約"(mài guó tiáo yuē)是中文法律及曆史領域中的特定概念,指一國政府或統治者與他國籤訂的嚴重損害本國主權、領土完整或民族利益的條約。其核心特征是條款内容違背國家根本利益,常伴隨脅迫性談判背景。

英語中對應的術語為"traitorous treaty" 或"unequal treaty",後者在國際法領域更強調條約籤訂時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性。例如19世紀中英《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被中國學者定義為典型的不平等條約,因其包含割讓香港、賠款等單方面義務條款。

法律構成要件包含:

  1. 主體資格缺陷:籤署方無合法代表權(如傀儡政權)
  2. 内容違法性:違反國際法主權平等原則
  3. 程式非自願性:武力威脅下籤訂

雙語對照實例:

《辛丑條約》→Boxer Protocol(1901年)

該條約要求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被視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主權喪失條約。

現代國際法實踐中,《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2條明确規定:以武力威脅締結的條約無效,這為判定曆史條約性質提供了法理依據。

(注:相關案例可參考劍橋大學《國際條約史研究》第3卷及《中國外交文件彙編》1900-1911年卷)

網絡擴展解釋

“賣國條約”是一個具有強烈政治批判色彩的詞彙,通常指在特定曆史背景下,一國政府與他國籤訂的嚴重損害本國主權、領土完整或經濟利益的條約。以下從定義、核心特征、曆史案例及争議性等方面綜合分析: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1. 主權損害:條約内容涉及割讓領土(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喪失治外法權或允許外國駐軍(如《辛丑條約》允許列強駐軍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
  2. 經濟掠奪:包括巨額賠款(如《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允許外國資本壟斷資源(如近期美烏礦産協議中美國控制烏克蘭資源開采權)。
  3. 政治依附:條約可能使籤約國淪為附庸,例如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被指使中國成為美國經濟殖民地。

二、典型曆史案例

  1. 近代中國
    • 《馬關條約》(1895年):割地(台灣、澎湖)、賠款2億兩白銀、允許日本在華設廠,标志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
    • 《辛丑條約》(1901年):賠款9.8億兩白銀、列強駐軍、鎮壓反帝運動,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工具。
  2. 國民黨時期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6年):賦予美國在華經濟特權,如免稅、自由航行,被中共稱為“最可恥的賣國條約”。
  3. 當代國際案例
    • 美烏礦産協議(2025年):美方通過投資基金控制烏克蘭資源開采與收益,被輿論質疑為“殖民條約”。

三、争議性與批判視角

  1. 曆史評價差異:部分條約在籤訂時被視為外交妥協(如清朝部分條約被視作“不平等條約”而非賣國),但後世基于民族立場重新定性。
  2. 政治立場影響:現代案例中,“賣國”指控常伴隨國際博弈,如美烏協議争議反映烏克蘭國内對主權讓渡的擔憂。

四、客觀辨析要點

使用該詞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部分條約雖造成嚴重後果,但籤約方可能受軍事威脅或認知局限(如清政府對國際法缺乏了解)。而現代條約是否構成“賣國”,需綜合主權讓渡程度、民意基礎及國際法規範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一條約細節,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國際法分析,避免單一立場叙事的影響。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班長保裣價值常壓法蘭超規律的持重存款金額電鍍鋅鎳鐵合金滌氣器斷裂力學國内利息蒿屬黃化環烯價格預測進程入棧肌酸酐廊清試驗基于語言的編輯程式藍柱石面向問題系統其他收入帳戶肉豆蔻酰基氯三值模拟攝菌作用賒銷定單受精素學說手用器械水漂生物飼養者投影幾何學外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