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卖国条约英文解释翻译、卖国条约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treasonable treaty

分词翻译:

卖的英语翻译:

betray; exert to the utmost; sale; sell; show off
【经】 sale

国的英语翻译: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条约的英语翻译:

pact; treaty
【法】 treaty

专业解析

"卖国条约"汉英法律术语解析

"卖国条约"(mài guó tiáo yuē)是中文法律及历史领域中的特定概念,指一国政府或统治者与他国签订的严重损害本国主权、领土完整或民族利益的条约。其核心特征是条款内容违背国家根本利益,常伴随胁迫性谈判背景。

英语中对应的术语为"traitorous treaty" 或"unequal treaty",后者在国际法领域更强调条约签订时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例如19世纪中英《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被中国学者定义为典型的不平等条约,因其包含割让香港、赔款等单方面义务条款。

法律构成要件包含:

  1. 主体资格缺陷:签署方无合法代表权(如傀儡政权)
  2. 内容违法性:违反国际法主权平等原则
  3. 程序非自愿性:武力威胁下签订

双语对照实例:

《辛丑条约》→Boxer Protocol(1901年)

该条约要求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被视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主权丧失条约。

现代国际法实践中,《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明确规定:以武力威胁缔结的条约无效,这为判定历史条约性质提供了法理依据。

(注:相关案例可参考剑桥大学《国际条约史研究》第3卷及《中国外交文件汇编》1900-1911年卷)

网络扩展解释

“卖国条约”是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批判色彩的词汇,通常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国政府与他国签订的严重损害本国主权、领土完整或经济利益的条约。以下从定义、核心特征、历史案例及争议性等方面综合分析: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1. 主权损害:条约内容涉及割让领土(如《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丧失治外法权或允许外国驻军(如《辛丑条约》允许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2. 经济掠夺:包括巨额赔款(如《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外国资本垄断资源(如近期美乌矿产协议中美国控制乌克兰资源开采权)。
  3. 政治依附:条约可能使签约国沦为附庸,例如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指使中国成为美国经济殖民地。

二、典型历史案例

  1. 近代中国
    • 《马关条约》(1895年):割地(台湾、澎湖)、赔款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 《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9.8亿两白银、列强驻军、镇压反帝运动,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工具。
  2. 国民党时期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赋予美国在华经济特权,如免税、自由航行,被中共称为“最可耻的卖国条约”。
  3. 当代国际案例
    • 美乌矿产协议(2025年):美方通过投资基金控制乌克兰资源开采与收益,被舆论质疑为“殖民条约”。

三、争议性与批判视角

  1. 历史评价差异:部分条约在签订时被视为外交妥协(如清朝部分条约被视作“不平等条约”而非卖国),但后世基于民族立场重新定性。
  2. 政治立场影响:现代案例中,“卖国”指控常伴随国际博弈,如美乌协议争议反映乌克兰国内对主权让渡的担忧。

四、客观辨析要点

使用该词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部分条约虽造成严重后果,但签约方可能受军事威胁或认知局限(如清政府对国际法缺乏了解)。而现代条约是否构成“卖国”,需综合主权让渡程度、民意基础及国际法规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条约细节,可参考权威史料或国际法分析,避免单一立场叙事的影响。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永杨酸不参加的补充焦炭不要陪审团的草酸亚锡超三极管电路尺动脉船舶运费聪慧丁酰动脉分离方波附加字节黄金储备阶码溢出酒精提取叩诊肢端麻刺感昆布多糖蓝光色淀性红榔榆唠叨邻磺酰苯酰亚胺米赛斯屈服准则耐酸泵启动任选项伤寒菌素舌形虫属施行细则水上突梁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