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edinal
麥地那(Medina),音譯自阿拉伯語"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al-Madīnah al-Munawwarah),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釋義與背景:
地理名稱
沙特阿拉伯西部城市,全稱"麥地那·穆納瓦拉"(意為"光輝之城"),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地。
例詞: "麥地那先知清真寺"(Prophet's Mosque in Medina)。
宗教術語
特指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公元622年"遷徙"(希吉拉)後的定居地,伊斯蘭政權發源地。
例詞: "麥地那憲章"(Constitution of Medina)——早期穆斯林社群治理文獻。
伊斯蘭聖城地位
與麥加、耶路撒冷并稱伊斯蘭三大聖地,擁有先知清真寺(含穆罕默德陵墓),穆斯林朝觐後常到訪此地。
參見沙特政府宗教事務部說明:沙特文化部對聖城的定義(來源:Saudi Arabia Cultural Ministry)。
曆史意義
公元7世紀成為首個伊斯蘭共同體(烏瑪)中心,《古蘭經》多章節在此時期啟示。
參考:《劍橋伊斯蘭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卷1A,第39章。
行政區劃
麥地那省首府,人口約150萬(沙特統計局2023年數據),是漢志地區經濟、交通樞紐。
世界遺産
城區核心"禁寺"(Al-Haram)及早期伊斯蘭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預備名錄(參考:UNESCO Tentative List ID 6577)。
漢語 | 英語 | 阿拉伯語 |
---|---|---|
麥地那 | Medina | 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 |
光輝之城 | The Radiant City | 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 |
先知之城 | City of the Prophet | مدينة النبي |
權威參考來源
麥地那(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曆史沿革
原名葉斯裡蔔(Yathrib),公元622年穆罕默德為躲避迫害率信徒遷居至此,改名為"麥地那·乃比"(意為"先知之城"),後簡化為現名。此次遷徙(希吉拉)成為伊斯蘭曆元年,标志着伊斯蘭教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宗教地位
與麥加、耶路撒冷并稱伊斯蘭教三大聖地。城内建有先知清真寺,穆罕默德及兩位哈裡發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安葬于此,因此成為穆斯林朝觐的第二目的地。
地理特征
位于沙特阿拉伯漢志地區,海拔約620米,四面環山,面積13平方公裡,人口約50萬(20世紀90年代數據)。
阿拉伯語中"麥地那"(Medina)作為普通名詞意為"城市",在北非特指保存完好的中世紀老城區。例如:
最初專指沙特聖城,後因語言泛化擴展為城鎮通稱。西班牙語系地區也沿用該詞指代阿拉伯曆史街區。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含義:在伊斯蘭教語境中多指沙特聖城,在北非旅遊或建築領域則指傳統老城。
注:權威數據顯示,2025年前往沙特麥地那朝聖需提前申請特殊簽證,而北非麥地那區域多為開放式文化遺産。
苯二乙巴比妥變導性變異的抄送得有确實消息的丁内酰胺定址模式低溫體放射量探測器負特性管振蕩器高位油罐光電子混合微電路官僚資本家滑倒假腹膜網檢定吸移管監守自盜空閑站口頭控訴誇大的事實苦香木流并變折射盟兄弟木蜜三糖逆否律女兒淺窩上唇區舒張終期的泰特氏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