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網"的漢英詞典釋義詳解
一、核心釋義
本義(捕獵工具)
指用于捕捉鳥獸或魚類的網狀器具,由繩索或絲線編織而成。
英文對應詞:snare /net
例:鳥雀誤入羅網。 (Birds accidentally enter thesnare.)
比喻義(陷阱/束縛)
引申為精心設計的陷阱、圈套,或無形的束縛與困境。
英文對應詞:trap /web
例:陷入陰謀的羅網。 (Caught in theweb of conspiracy.)
二、文化引申與文學用例
成語典故
"自投羅網":主動落入他人陷阱。
英文翻譯:walk into a trap
來源:《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他自投羅網,非我逼他。"
古典文學意象
常見于詩詞,象征命運束縛或塵世羁絆。
例:《詩經·王風·兔爰》:"雉離于羅。" (The pheasant is caught in thenet.)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捕鳥的網;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例證:"布下羅網"(lay atrap)。
《漢英大詞典》(吳光華主編)
英譯:snare;net;trap
例句:"逃脫羅網"(escape from thesnare)。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先秦典籍中多指漁獵工具,後衍生為"法網"(legalnet)。
引《莊子·養生主》:"不落于羅網。"
四、語義關聯擴展
參考來源:
“羅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從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兩個層面展開:
字面意義
指捕捉鳥獸的網具。例如《禮記·月令》提到“田獵置罘羅網”,《呂氏春秋》也記載“羅網”為捕獵工具。現代漢語中,仍保留此義,如“獵人以羅網誘捕獅子”。
構詞解析
由“羅”和“網”并列組成,“羅”指捕鳥的陷阱,“網”指捕魚的網具,合稱泛指捕獵工具。
象征困境或陷阱
比喻使人陷入被動的計謀或圈套,如《三國演義》中“關公飛不出吾羅網”,或形容“巧妙手段将人困住”。此義常見于文學或日常表達,例如“自投羅網”形容主動陷入險境。
引申為法網或名利束縛
可指法律制裁(“法網”)或名利對人的牽制,如“願天下好男兒休遭羅網之災”,體現社會規則對個體的約束。
動詞用法
少數文獻将“羅網”作動詞,表示“羅緻、招攬”,如“羅網英才”,但此用法較少見。
文化典故
成語“自投羅網”源自曹植《野田黃雀行》“見鹞自投羅”,後成為經典表達。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呂氏春秋》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氨砜噻噸備用線扁形替續器不可控制的場效電容器法律評論格根包爾氏細胞跟蹤噪聲管道焊疤劃手霍頓扁球形壓力儲罐鍵控磁盤機假期驚人的禁衛室脊柱曲度計聯鎖鄰海龍舌蘭汁氯定量法廟會木間二酚檸檬酸哌嗪排氣扇排洩口管上前尖生氯作用視網膜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