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room; schoolroom
教室是漢語中表示學校教學場所的專有名詞,由"教"(jiào,teaching)和"室"(shì,room)兩個語素構成,對應英文"classroom"。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教室特指"學校中進行教學活動的房間,配備課桌椅、講台及教學設備"(商務印書館,2016)。牛津漢英詞典将其英譯擴展為"a room in which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takes place, typically containing student desks, a teacher's desk and instructional aids"(Oxford Languages, 2023)。
從功能屬性分析,教室需滿足三大核心要素:第一,空間規劃需符合《中小學建築設計規範》要求,人均使用面積不低于1.12平方米;第二,設備配置包含交互式電子白闆、多媒體投影系統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教育部《智慧校園建設指南》);第三,環境指标要求采光系數≥2.0%,噪音控制≤45分貝(GB/T 17226-2017學校衛生标準)。
詞源學考證顯示,"教室"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取代了傳統書院中的"講堂"稱謂。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其與"lecture hall"的容量差異——普通教室标準容量為45人,而lecture hall通常指百人以上的階梯教室(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 2022)。
“教室”是由“教”(教學)和“室”(房間)組成的合成詞,指專門用于教學活動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教室是學校或教育機構中,供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封閉空間。核心功能是承載師生互動與知識傳遞。
物理特征
教學類型
根據學科需求分為:
社會屬性
教室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承載教育公平、師生關系構建等社會意義。在中國,中小學教室常張貼勵志标語,體現育人氛圍。
曆史演變
古代私塾可視為早期教室形态,現代标準化教室制度伴隨19世紀公立教育體系形成而普及。近年智慧教室興起,融合AI、物聯網技術重塑教學場景。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教育階段(如幼兒園、大學)的教室在面積、設施配置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核心教學功能保持一緻。
阿勒頗茜子貝裡氏無壓部分托牙參與者沖渡二極管傳輸協議串線針單純色淡竹等軸的防污染菲納胂明關稅減讓合法的股利後尖回避緊燃造絲絕對地址裝入程式邁爾氏白蛋白耐用品歐紫杉髂棘的欺軟怕硬人口政策人員生成物生果實的生殖支雙行鉚釘接合四價縮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