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mbusa puberula; 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的漢英詞典釋義
淡竹(dàn zhú)的規範英文名為Glaucous Bamboo,學名Phyllostachys glauca,屬于禾本科(Poaceae)剛竹屬(Phyllostachys)。該名稱源于其竹竿表面覆蓋的白粉層,幹燥後呈藍綠色(glaucous),為分類學核心特征。
幼竿密被白粉,成熟後高度可達8-18米,直徑4-10厘米,節間長20-40厘米,中部節間常呈圓筒形。
葉片狹披針形,長7-16厘米,寬1-2厘米,葉鞘無毛,葉舌截平或微隆起。
箨鞘淡紅褐色或黃褐色,具紫褐色斑點,無箨耳及鞘口繸毛。
原産于中國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北至河北、南至廣西均有分布,常見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或平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堅韌與謙遜,常見于園林景觀設計。
中文術語 | 英文對照 |
---|---|
竹竿 | Culm |
竹節 | Internode |
竹箨 | Culm Sheath |
白粉 | Glaucous Bloom |
參考資料
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200025322
https://www.inbar.int/resources/dendrocalamus-membranaceus-utilization/
“淡竹”一詞可以從植物學特征、文化内涵等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屬性
淡竹(學名:Phyllostachys glauca)為禾本科剛竹屬多年生常綠喬木,别名粉綠竹、花斑竹等。其莖稈高可達12米,直徑約5厘米,節間較長(30-40厘米),新竿呈藍綠色并密被白粉,老竿轉為綠或黃綠色,節下有白粉環。
形态特點
葉片披針形,葉舌紫色或紫褐色;竹箨(筍殼)具紫褐色斑點,無箨耳。花期在10月至次年5月,但開花罕見。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國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常見于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經濟價值
竹材壁薄但柔韌,適合編織竹器、制作農具柄或搭棚架;筍可食用,竹葉可入藥(如清熱利尿)。
“淡竹”之“淡”既指其外觀的素雅(如新竿粉綠、老竿青灰),也象征清高淡泊的文人品格,常與蘇轼等雅士的處世風格類比。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植物分類或栽培信息,可參考權威植物志或農業資料(如、8、10的原始來源)。
捕明蝦操作率貸記憑單電報擴大器段引用串多毛耳芳族環分隔記號腹膜内妊娠隔音的光解氣相色譜後備隊列結構歸納法睫狀體口角者硫腦苷脂酶籠效應毛名義年利率泥釉評價名次熔接導線塞罩社會學者十二指腸造口術天冬草脫硫生物素王爾德氏三角未清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