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筒(huàtǒng)是漢語中對聲音信號進行電信號轉換的拾音設備統稱,其英文對應詞為"microphone"(常縮寫為"mic")。作為專業音頻采集工具,其定義包含以下四個維度:
一、基礎定義與技術原理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microphone指"将聲波轉換為電信號的換能器,通過振膜振動産生對應電信號" 。該過程遵循電磁感應定律,公式可表示為: $$ V_{out} = B cdot l cdot v $$ 其中B為磁感應強度,l為導體長度,v為振膜振動速度。
二、技術分類标準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60268-4)将話筒分為動圈式、電容式、鋁帶式三大類。動圈式話筒采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適用于高聲壓級場景;電容式話筒依賴極化電壓下的電容變化,具有更寬頻響(20Hz-20kHz)。
三、應用場景演進
根據BBC技術手冊記載,現代話筒已發展出領夾式(Lavalier)、界面式(Boundary)、槍式(Shotgun)等20餘種專業形态,在教育直播、影視制作、應急通訊等場景中,話筒信噪比(SNR)需達74dB以上方能滿足專業需求。
四、曆史發展脈絡
貝爾實驗室1923年發明的碳粒話筒奠定了電話通訊基礎,而1931年Western Electric推出的雙振膜電容話筒(型號640AA)首次實現全向/心形指向可切換功能,這項技術後被收錄于《IEEE電子器件發展史》。當代 MEMS 話筒芯片尺寸已縮小至3mm×4mm×1mm,信噪比提升至68dB(A)。
話筒(huà tǒng)是一種将聲音轉換為電信號或用于擴音的裝置,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釋:
核心定義
主要包含三類釋義:
技術原理
通過接收聲波振動,産生或調制電流信號,實現聲音的傳輸、記錄或放大。現代話筒多采用動圈式、電容式、駐極體等技術()。
應用場景
廣泛用于電話通訊、舞台演出、會議擴音等場景。例如中提到的司機用話筒提醒讓座,或舞台表演時通過麥克風傳遞聲音()。
延伸功能
部分專業設備兼具信號處理功能,如矽微麥克風通過CMOS技術實現微型化,適用于手機等便攜設備()。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技術參數,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的完整詞條。
按位的補碼阿片黃表皮内的常用主文件稠環打印機共享燈用饋線電信設施遞延帳項二相五線系統放射極譜法非承運人的聯運人分子松弛負峰,負尖峰信號個把管集箱環形配置護住了的位置角倍率就位控制變更流化式幹燥器倫敦外彙市場脈沖袋成脈器麻絲性的摩爾氣體常數窮舉調試乳汁過多砂濾器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