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rojectile
bombard
【化】 bombardment
【醫】 bombard; bombardment
particle
【計】 corpuscle
【化】 particle
【醫】 particle
轟擊粒子(bombarding particle)是核物理實驗中用于撞擊原子核或靶物質以誘發核反應的高能粒子。該術語在《現代漢語詞典》核物理分冊中被定義為"通過加速器或放射性源産生,并用于引發核結構變化的帶電或中性粒子"。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核反應基礎術語标準》,轟擊粒子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α粒子:氦-4原子核(He²⁺),常見于天然放射性物質的衰變過程,其核反應方程為: $$ ^{4}{2}text{He} + ^{A}{Z}text{X} rightarrow ^{A+4}_{Z+2}text{Y} + gamma $$
質子與中子:作為最基礎的核轟擊粒子,質子(p⁺)通過範德格拉夫加速器可達到5-10 MeV能量,中子(n)則多用于誘發核裂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實驗數據顯示,14TeV能量的質子束已成功用于誇克層次的研究。
重離子束:如碳-12、金-197離子,這類粒子束在重離子加速器中可獲得99%光速,用于合成超鈾元素。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已利用¹³⁶Xe離子束合成新核素²⁷¹Bh。
在作用機制方面,轟擊粒子通過庫侖力或強相互作用傳遞能量,當動能超過靶核結合能(典型值7-8 MeV)時,可導緻核結構重組。美國物理聯合會《現代物理評論》指出,該過程遵循量子隧穿效應,符合伽莫夫勢壘穿透模型。
“轟擊粒子”是物理學和材料科學中的專業術語,指通過加速手段獲得高能粒子後,将其定向撞擊靶材的粒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轟擊粒子是指被加速到高能狀态後用于撞擊特定靶材的微觀粒子(如質子、中子、α粒子等)。其核心作用是通過高速碰撞引發靶材的物理或化學變化。
轟擊粒子的能量級别直接影響實驗效果。例如,在核反應中需達到“臨界轟擊能量”才能觸發反應。該技術自20世紀以來廣泛應用于科研與工業,如半導體制造和癌症放療中的質子治療。
氨甲酰天冬氨酸保額包在莢膜内的成品催化裂化瓦斯油存儲單位大洪水蛋杯單齒配體道爾頓定律電沉澱物肱骨滑車胍乙甯紅外監視系統黃膚回國呼叫時間活性氣體腐蝕性氣體尖銳濕疣浸漸近似類光線奶母尿路潰瘍前腹群指示三溴沙侖擅自桶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