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自"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可歸納為三個維度:
詞性及核心語義(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作副詞使用,指未經授權超越權限行事。英文對應"arbitrarily"或"without authorization",強調行為主體在未獲許可的情況下自主決定實施某項行為,如"The employee altered the contract terms without authorization"。
法律語境特征(來源:《牛津漢英法律詞典》) 在法律文本中特指違反程式正義的行為,常見于行政法規表述。英文翻譯多采用"unauthorized"作定語,例如"unauthorized access to confidential files"(擅自查閱機密檔案),此時詞性轉換為形容詞,突出行為的違法性。
語用差異(來源:北京大學漢英雙向語料庫) 相較于近義詞"私自","擅自"更強調行為結果對管理秩序的破壞性。如醫療場景中"擅自調整用藥劑量"對應的英文表述為"arbitrarily adjust medication dosage",隱含對專業規範的違背。
典型錯誤用例顯示:85%的翻譯失誤發生在法律文書場景,常将"擅自拆除文物"誤譯為"privately demolish"(《中國翻譯》2023年第2期),正确表述應為"illegally demolish cultural relics without permission",需同時包含違法性和無授權兩層語義。
“擅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àn zì,屬于副詞,通常表示未經允許或超越權限自作主張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擅自”強調在沒有授權或違反規定的情況下,個人獨斷專行地做出決定或采取行動。例如: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呂太後本紀》:“諸呂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宗廟所以危。”,描述呂氏家族越權行事導緻危機,凸顯其負面含義。
法語中譯為“agir arbitrairement”(專斷行事)或“sans permission”(未經允許),進一步體現其核心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解析,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