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溶性(solubility)是指特定溫度和壓力下,溶質在溶劑中達到溶解平衡時的最大濃度,通常以質量分數、摩爾濃度或體積比表示。該概念在化學、制藥及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基礎性意義,其核心特征包含:
熱力學平衡屬性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其為物質在指定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态時的溶解能力,強調該性質受晶格能和溶劑化能共同影響(《化學術語綱要》,2020版)。
量綱化表達體系
中國國家标準GB/T 14666-2023《分析化學術語》明确規定溶解度單位需标注溫度參數,如氯化鈉在25℃水中的溶解度為36.0 g/100mL,體現量值表述的規範性(中國化學會官網)。
應用導向分類
藥劑學研究中依據《歐洲藥典》第11版,将化合物按25℃水溶解度劃分為易溶(>33.3%)、略溶(3.3-33.3%)等七個等級,這種分級标準直接影響藥物制劑開發。
跨學科影響維度
環境工程領域通過美國化學會《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研究顯示,多環芳烴類污染物的水溶解度差異(10⁻⁶至10⁻³ mol/L量級)直接決定其遷移轉化路徑。
可溶性是指物質在特定溶劑中溶解的能力,通常以溶解度作為判斷依據。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可溶性描述物質在溶劑(如水、酒精等)中形成均勻溶液的能力。例如,食鹽易溶于水,而鐵不溶于水。
根據權威定義,可溶性屬于物理性質,因為溶解過程未生成新物質(如食鹽溶于水僅是物理分散)。
與水溶性的區别
水溶性特指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而可溶性涵蓋更廣,包括其他溶劑(如醇類、烴類等)中的溶解性。
工業與科研
健康與功能材料
可溶性膳食纖維(如槐米粉)被用于減重産品,通過調節代謝發揮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應用案例(如酸性乳飲料穩定劑配方),可參考來源。
秉性玻沃-布蘭反應沉澱硫低常狀态對一溴苯基分頁例行程式感覺性癫痫格格不入的懷磺胺苯胂回複二極管既得的刻鋅版擴散真空泵兩極學說連續晶器賣方貿易協議拇指紋疲勞失效準則屏極中和化鞣酸亞汞水溶助劑水銀電解槽所管膜壁特等品銻銅礦突颌突然地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