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銀"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内涵可從三個維度進行專業解讀:
一、金屬屬性與化學特性 在冶金學框架下,金銀指代兩種貴金屬元素。金(Au)具有原子序數79,密度19.3 g/cm³,熔點1064°C,以延展性和抗腐蝕性著稱;銀(Ag)原子序數47,密度10.49 g/cm³,熔點961.78°C,以最佳導電導熱性能聞名(來源:《漢英綜合大辭典》第3版)。二者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屬IB族,電子排布式為: $$ text{Au: } [text{Xe}]4f^{14}5d^{10}6s text{Ag: } [text{Kr}]4d^{10}5s $$
二、貨币職能與經濟價值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指出,金銀自商周時期即确立貨币地位,形成"金為上币,銀為中币"的體系(《中國貨币史綱》)。現代金融體系中,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黃金儲備達3.57萬噸,白銀工業用量占比54%(《全球貴金屬年報》)。
三、文化象征與語用功能 《說文解字》注:"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銀,白金也"。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語"金銀"常轉譯為"wealth"或"treasure",如成語"金銀財寶"對應英文"treasures and valuables"(《漢英成語大詞典》)。社會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婚俗(如"三金五金")和文學隱喻中的使用頻率較英語同類詞高37%(《東亞語言對比研究》)。
“金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物質屬性
金銀是黃金(Au)與白銀(Ag)的統稱。黃金因稀有性、穩定性和延展性,成為儲藏財富的重要手段;白銀同樣具有高導電性和光澤,廣泛用于貨币、飾品等領域。二者在自然界中以共生或獨立形式存在。
文化與社會象征
曆史與經濟功能
作為古代貨币和一般等價物,金銀在貿易中占據核心地位。例如《水浒傳》提到“柴進取出些金銀送與武松”,反映其流通價值。現代社會雖不再直接流通,但仍是投資避險資産。
民俗與祭祀用途
金銀亦指冥镪(祭祀用的紙錢),如《金瓶梅》中“焚化紙馬金銀”描述喪葬儀式中的使用,體現其在傳統習俗中的特殊意義。
語言延伸與成語
在漢語中,“金銀”衍生出“金銀財寶”“堆金積玉”等成語,泛指珍貴事物或巨額財富。
若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投資屬性,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
比德韋耳氏旋轉盤布蘭卡爾德氏丸參數驅動的從價付運費大氣癫痫性躁狂定位電極端口緩沖器反比關系芳族亞磺酸廣告宣傳費歸約性題焊縫表面漢蜜爾頓氏繃帶話音識别健身房經濟部公共事業處類推磷酸二鈉鹽求模算符熱梯度設備租賃食糜缺乏雙極盤饋睡眠中樞絲束算法執行時間碳氫酸突然襲擊彎曲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