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edge-punched card
edge; margin; verge; brim; brink; fringe; hem; skirt
【化】 skirt
【醫】 acies; edge
【電】 punched card
邊緣打孔卡(Edge-punched Card) 是一種早期計算機數據存儲介質,通過在卡片邊緣特定位置打孔表示二進制信息。其核心特點包括:
物理結構
标準尺寸為3.25×7.375英寸(約8.3×18.7cm),卡片一側或兩側邊緣預印孔位網格。每個孔位代表一個二進制位(0或1),打孔表示"1",未打孔表示"0" 。這種設計區别于中央打孔的霍勒瑞斯卡(Hollerith Card),數據存儲在卡片邊緣而非中心區域。
編碼原理
采用行列矩陣編碼,每列對應一個字符(如字母、數字)。例如:某型號卡片每列含12個孔位,通過不同位置的孔組合可表示最多4096種字符(2¹²)。數據讀取通過機械或光電傳感器識别孔位完成。
曆史應用
1950-1970年代廣泛應用于:
技術演進
隨着磁存儲技術發展,邊緣打孔卡在1980年代逐漸被軟盤取代。其遺留影響體現在ISO 1681:1973标準中對卡片物理規格的定義,以及現代條形碼對二維矩陣編碼的繼承。
參考來源:
“邊緣打孔卡”(Edge-Punched Card)是一種早期用于信息存儲與檢索的物理媒介,其核心特點是通過在卡片邊緣特定位置打孔來編碼數據。以下是詳細解釋:
結構與原理
卡片中央區域通常記錄文字信息(如文獻題錄或文摘),而邊緣分布着一系列預定位點的小孔。每個孔位代表特定編碼,通過是否穿孔或孔的組合排列來标記分類信息(如主題、作者、日期等)。例如,采用“1247法”時,不同孔位的組合可表示0-9的數字。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文獻管理、數據檢索等領域。檢索時,操作者将穿針插入目标孔位并提起,符合編碼條件的卡片會因孔洞斷裂而掉落,從而實現快速篩選。其優勢包括支持多元檢索、無需嚴格排序等。
分類與類型
屬于穿孔卡片的一種,按穿孔部位分為邊緣穿孔卡、中心穿孔卡等。與其他類型(如80列機器穿孔卡)不同,邊緣打孔卡更依賴人工操作,適合小規模數據場景。
曆史背景
隨着計算機技術發展,此類卡片逐漸被電子存儲取代,但其設計理念影響了後續的光學标記識别系統(如考試答題卡)。
總結來說,邊緣打孔卡通過物理孔洞的二進制邏輯實現信息編碼,是早期數據管理的重要工具,體現了機械化信息處理的雛形。
庵貝内迪克特狀态方程式布魯氏菌抗原側路程式含義車前籽當然抵押資産慧眼的加下标順序文件組織接近表不器經濟狀态快速編碼系統連譜號洛倫茲因子莽草煤不可燃物明亮的牛型樣的排放槽熱電阻人工修改薩利氏笛音掃描準确度屍體防腐法數據描述項目朔望咝音調理素細胞吞噬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