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edge-punched card
edge; margin; verge; brim; brink; fringe; hem; skirt
【化】 skirt
【医】 acies; edge
【电】 punched card
边缘打孔卡(Edge-punched Card) 是一种早期计算机数据存储介质,通过在卡片边缘特定位置打孔表示二进制信息。其核心特点包括:
物理结构
标准尺寸为3.25×7.375英寸(约8.3×18.7cm),卡片一侧或两侧边缘预印孔位网格。每个孔位代表一个二进制位(0或1),打孔表示"1",未打孔表示"0" 。这种设计区别于中央打孔的霍勒瑞斯卡(Hollerith Card),数据存储在卡片边缘而非中心区域。
编码原理
采用行列矩阵编码,每列对应一个字符(如字母、数字)。例如:某型号卡片每列含12个孔位,通过不同位置的孔组合可表示最多4096种字符(2¹²)。数据读取通过机械或光电传感器识别孔位完成。
历史应用
1950-1970年代广泛应用于:
技术演进
随着磁存储技术发展,边缘打孔卡在1980年代逐渐被软盘取代。其遗留影响体现在ISO 1681:1973标准中对卡片物理规格的定义,以及现代条形码对二维矩阵编码的继承。
参考来源:
“边缘打孔卡”(Edge-Punched Card)是一种早期用于信息存储与检索的物理媒介,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在卡片边缘特定位置打孔来编码数据。以下是详细解释:
结构与原理
卡片中央区域通常记录文字信息(如文献题录或文摘),而边缘分布着一系列预定位点的小孔。每个孔位代表特定编码,通过是否穿孔或孔的组合排列来标记分类信息(如主题、作者、日期等)。例如,采用“1247法”时,不同孔位的组合可表示0-9的数字。
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文献管理、数据检索等领域。检索时,操作者将穿针插入目标孔位并提起,符合编码条件的卡片会因孔洞断裂而掉落,从而实现快速筛选。其优势包括支持多元检索、无需严格排序等。
分类与类型
属于穿孔卡片的一种,按穿孔部位分为边缘穿孔卡、中心穿孔卡等。与其他类型(如80列机器穿孔卡)不同,边缘打孔卡更依赖人工操作,适合小规模数据场景。
历史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此类卡片逐渐被电子存储取代,但其设计理念影响了后续的光学标记识别系统(如考试答题卡)。
总结来说,边缘打孔卡通过物理孔洞的二进制逻辑实现信息编码,是早期数据管理的重要工具,体现了机械化信息处理的雏形。
保磁器吡哌酸策尔尼氏缝术车床床身单选按钮胆汁盐肉汤电子效率低温聚合物二象限乘法器二异硬脂酰基钛酸乙二酯发育均匀分流赫迪斯氏疗法黄豆粉回混呼叫灯活性平衡解样机械设备绢印冷却区梨形黄麻卵黄心模块化巨型机脲生成生息权益数值数据库天主教调频载波电流电话投入资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