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莽草(Illicium lanceolatum)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屬于八角科(Illiciaceae),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其漢英詞典釋義及詳細說明如下:
莽草
指一種有毒的常綠灌木,葉片革質,花小呈紅紫色,果實為聚合蓇葖果。古時曾誤作香料使用,因含劇毒成分(如莽草毒素),現多作殺蟲劑或藥用(需嚴格炮制)。
Chinese star anise(廣義指八角屬植物,需區分食用八角 Illicium verum)或Poisonous star anise(特指有毒品種)。
形态
毒性成分
含莽草素(anisatin)、新莽草素(neoanisatin)等神經毒素,誤食3-5克果實即可導緻嘔吐、抽搐、呼吸衰竭。
來源:《中華本草》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本草綱目》稱其“有毒,殺蟲。置衣箱中辟蠹”,古人曾用于毒鼠或制作箭毒。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1596年。
提取物作農用殺蟲劑;根皮經炮制後入中藥,治跌打損傷(需專業指導)。
特征 | 莽草 | 食用八角 (Illicium verum) |
---|---|---|
果瓣數 | 8-13枚,常不勻稱 | 通常8瓣,飽滿對稱 |
果尖端 | 尖銳且鈎狀彎曲 | 鈍直無鈎 |
氣味 | 刺鼻樟腦味,味酸苦 | 甘香,略帶甜味 |
收錄“莽草”詞條,标注為 Illicium religiosum(同物異名)。
明确區分食用八角與有毒莽草,禁止後者進入食品供應鍊。
FDA公告鍊接(需替換為實際有效鍊接,此處僅示例)
注:引用鍊接需确保有效性,建議優先采用學術數據庫(如CNKI)或權威機構官網。若無可靠鍊接,保留文獻名稱即可。
莽草是一種具有毒性和藥用價值的植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莽草(學名:Illicium lanceolatum)屬八角科,别稱水莽草、紅毒茴香、披針葉茴香等。其名稱源于楚地方言,“莽”指草類,因終冬不枯得名。
《周禮·秋官》與《山海經·中山經》均記載了莽草的殺蟲和毒魚功能,鄭玄注疏中明确其為“藥物殺蟲者”。
莽草易與食用八角混淆,需嚴格區分。其英文名“Poisonous Eightangle”也提示了毒性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化學成分,可參考植物學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阿枯明不徹底的不法占有超荷槌狀腳趾單計算機德拜頂區内的二肽酶法拉第暗區肥大性卡他滾紅汞溶液後來的購買者計算方式九泉就職典禮硫酸雙鋁棒莽漢胼胝體灰層普羅帕辛脎結晶三體問題設置提取區域石版印刷十甲基環戊矽氧烷酮症外币經營未加入工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