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atin
fourth; man; population
【機】 butanenitrile
“臘丁”是“拉丁”一詞在中文中的舊譯或異寫形式,特指與古羅馬及其語言文化相關的事物,尤其指拉丁語。以下是基于漢英詞典角度和曆史語言使用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臘丁”等同于現代漢語中的“拉丁”,是英語“Latin”的音譯變體,指古羅馬使用的語言(拉丁語),或泛指古羅馬文明相關的文化、曆史範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漢英對照:
例:臘丁文(Latin script)、臘丁語(Latin language)。
來源:《早期英漢詞典彙釋》,莊欽永、周清海著,2015年。
晚清至民國的使用:
“臘丁”常見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文獻,是西方術語本土化過程中的音譯嘗試。例如嚴複在譯著中曾用“臘丁”指代拉丁語族。
來源:《近現代漢語學術用語研究》,馮天瑜,2018年。
标準化進程:
隨着語言規範化,“拉丁”逐漸取代“臘丁”成為通用譯名。1930年代教育部《學術名詞彙編》正式确立“拉丁”為标準譯法。
來源:《中國近代術語的形成》,溫昌斌,2011年。
語言學界定:
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臘丁”屬早期音譯詞,遵循“入聲字對譯外語閉音節”的規律(如“臘”對應/læ/音)。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修訂版。
辭書收錄依據:
《辭源》(修訂本)明确标注“臘丁”為“拉丁”舊稱,并引用《海國圖志》(1842)中“臘丁教者,西洋一教”的早期用例。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部分方言或曆史文本中仍可見“臘丁”用法,如閩南語文獻保留“臘丁字”(Lá-teng-jī)指拉丁字母。
來源:《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該詞是研究中西語言接觸史的重要案例,反映漢語吸收外來詞的音系調整機制。
來源:《漢語外來詞研究》,高名凱、劉正埮,1958年。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語言史學著作及學術研究,确保考據嚴謹性與曆史準确性。
“臘丁”一詞在漢語中并非标準詞彙,可能是“拉丁”的筆誤或方言變體。以下為可能的相關解釋方向:
拉丁語/拉丁文
指古羅馬使用的古典語言,屬于印歐語系,對歐洲多國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有深遠影響。現代學術、生物分類學等領域仍沿用拉丁語命名。
拉丁字母
又稱羅馬字母,是英語、法語等多數西方語言的書寫系統基礎,如A、B、C等字母。
拉丁美洲
指美洲以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為主的國家和地區,因曆史上受拉丁語族語言影響而得名。
若您具體指其他含義(如特定方言、專業術語),請補充說明以便進一步解答。
氨基戊二酸表皮成形術不溶解的布坦坦沙門氏菌償債赤電量滴定電台頓挫性收縮惡露細胞方向性凝固公制度量衡肌點播描記法驚濤駭浪進行率近脊柱的卡方測驗拉撐理論礦物酸度氯化甲酰毛發運動的氣管擴張圈内人熱水器軟件技術潤滑油的銅含量試驗電台首席檢查官特殊活動土黃色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