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soluble
在漢英詞典中,“不溶解的”對應英文形容詞“insoluble”,指物質在特定溶劑中無法形成均一混合體系的性質。該術語常見于化學、材料科學及環境工程領域,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四方面:
物理化學定義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術語标準,物質在25℃、标準大氣壓下100克溶劑中溶解量小于0.01克時即被定義為不溶解(來源:IUPAC《化學術語綱要》)。該性質與物質極性相關,如碳酸鈣(CaCO₃)在水中的溶解度公式可表示為:
$$
K_{sp} = [text{Ca}^{2+}][text{CO}_3^{2-}] = 4.5 times 10^{-9}
$$
詞性擴展與用法
《牛津英漢雙解化學詞典》标注其副詞形态“insolubly”用于描述不可分解的結合狀态,如“金屬粒子insolubly embedded in polymer matrix(高分子基體中不可溶的金屬顆粒)”。動詞短語“remain insoluble”強調持續不可溶特性。
行業應用場景
制藥工業中該特性用于控制藥物緩釋,如《中國藥典》規定腸溶片需在胃液(pH1.0-3.0)中保持2小時不溶解(來源:國家藥典委員會官網)。環保領域應用于重金屬固化技術,通過形成不溶解的硫化物沉澱處理廢水。
語義關聯詞對比
與“immiscible(不混溶的)”存在本質區别:前者強調溶質-溶劑分子間作用力不足,後者特指兩種液體無法互溶。權威工具書《朗文科學術語詞典》指出,石英(SiO₂)在強酸中的行為屬于insoluble而非immiscible。
“不溶解的”是一個描述物質溶解特性的形容詞,指某種物質在特定溶劑(如水、酒精等)中無法被溶解或分散成分子/離子狀态的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物質與溶劑混合後,經過充分攪拌或靜置仍無法形成均勻溶液,而是以固體顆粒形式懸浮或沉澱,即稱為“不溶解的”。例如沙子(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在水中不溶解,油脂在水中也不溶解。
化學與物理特性
實際應用
相關概念對比
注意:是否溶解需明确溶劑條件。例如,碘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酒精,鐵不溶于冷水但在濃鹽酸中可反應溶解。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場景分析。
敗編輯按鈕圖象标稱線寬初生分生組織詞彙節點放大透鏡反受精素浮環實驗高精度電視光解物股東大會過程間流程分析過渡性信貸酵母乳截止偏壓箕型鍊烷磺酸離心增壓機螺旋硫巴比妥貿易項目面包屑您好陪審團認為事實不成立平面鏡青藤鹼上菜水解蛋白同突的投資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