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魏耳德氏征英文解釋翻譯、魏耳德氏征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Wilder's sign

分詞翻譯:

耳的英語翻譯:

ear; erbium
【醫】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德的英語翻譯: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征的英語翻譯: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醫】 sign; signe; signum

專業解析

魏耳德氏征(Wilde's Sign)是醫學領域,特别是神經外科和創傷學中的一個重要體征,指耳後乳突區(耳廓後方骨性突起處)出現的瘀斑(bruising)。該體征由愛爾蘭外科醫生、耳科學家威廉·羅伯特·魏耳德爵士(Sir William Robert Wilde, 1815–1876)首次描述并命名。

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表現:

    • 魏耳德氏征表現為耳後乳突區域的皮膚出現青紫色瘀斑。
    • 這通常是由于顱底骨折(尤其是颞骨岩部骨折)導緻血液從骨折處滲漏并積聚在乳突皮下組織所緻。
    • 該征象常在頭部外傷後出現,是顱底骨折的一個間接征象。
  2. 臨床意義:

    • 顱底骨折的标志:魏耳德氏征的出現高度提示顱底骨折的可能性,特别是累及颞骨岩部的骨折。
    • Battle征的組成部分:魏耳德氏征常與另一個體征——Battle征(Battle's Sign)相關聯或混淆。Battle征通常指範圍更廣的乳突區瘀斑,有時也特指乳突尖區域的瘀斑。嚴格來說,魏耳德氏征描述的是乳突區域的瘀斑,而Battle征可能更側重于其作為顱底骨折标志的意義。但在臨床實踐中,兩者常被互換使用或魏耳德氏征被視為Battle征的一部分/同義詞。
    • 診斷價值:作為顱底骨折的體表征象,它提醒醫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如顱腦CT)以明确診斷和評估損傷程度。
  3. 術語解析(漢英詞典角度):

    • 中文:魏耳德氏征 (Wèi ěr dé shì zhēng)
    • 英文:Wilde's Sign
    • 命名來源:以首次描述該體征的愛爾蘭外科醫生Sir William Robert Wilde的名字命名。魏耳德爵士是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父親,他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眼、耳外科醫生和統計學家。
  4. 機制:

    • 顱底骨折(尤其是颞骨岩部)導緻鄰近的血管或硬腦膜窦(如乙狀窦)撕裂出血。
    • 血液沿着組織間隙向下滲透,由于乳突區皮下組織疏松,血液容易在此積聚,形成可見的瘀斑。
    • 瘀斑的出現通常在受傷後數小時至數天,因為血液需要時間從骨折處滲透到皮下。

重要性:

識别魏耳德氏征對于及時診斷顱底骨折至關重要。顱底骨折可能伴有嚴重的并發症,如腦脊液漏(耳漏或鼻漏)、腦膜炎、顱神經損傷(如面神經、聽神經損傷)、頸内動脈損傷等。因此,發現此體征應促使醫生進行全面的神經學評估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魏耳德氏征”是一個醫學專業術語,相關解釋如下:

  1. 術語定義
    該詞對應的英文為Wilder's sign,屬于醫學領域的體征名稱。中文名稱中的“魏耳德”應為音譯人名(Wilder),常見于以發現者命名的醫學體征命名規則。

  2. 構成解析

  1. 應用領域
    該術語可見于神經學或内分泌學文獻,但具體臨床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提供更詳細的病理描述,建議查閱《Dorland醫學詞典》或專業醫學數據庫(如UpToDate)獲取體征的具體定義、檢查方法及關聯疾病信息。

注:當前可檢索到的公開信息有限,若需深入理解該術語的臨床應用,請咨詢專業醫師或參考權威醫學著作。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分率資産負債表半日休假成環作用充沛的觸動點春播分組框控制項浮環實驗公開的敵意颌前縫和胸茶劑攪打機胫前靜脈進入時間局部電流均勻加載利膽丁酸路面液體瀝青農夫漂布工氣喘屏蔽的芹葉黃連取得情報的權利善意買方食槽受他人權力支配者雙邊閉合用戶群雙房性膀胱水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