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魏耳德氏征英文解释翻译、魏耳德氏征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Wilder's sign

分词翻译:

耳的英语翻译:

ear; erbium
【医】 aures; auri-; auris; ear; ot-; oto-

德的英语翻译: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征的英语翻译:

ask for; go on a campaign; go on a journey; levy; sign
【医】 sign; signe; signum

专业解析

魏耳德氏征(Wilde's Sign)是医学领域,特别是神经外科和创伤学中的一个重要体征,指耳后乳突区(耳廓后方骨性突起处)出现的瘀斑(bruising)。该体征由爱尔兰外科医生、耳科学家威廉·罗伯特·魏耳德爵士(Sir William Robert Wilde, 1815–1876)首次描述并命名。

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表现:

    • 魏耳德氏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区域的皮肤出现青紫色瘀斑。
    • 这通常是由于颅底骨折(尤其是颞骨岩部骨折)导致血液从骨折处渗漏并积聚在乳突皮下组织所致。
    • 该征象常在头部外伤后出现,是颅底骨折的一个间接征象。
  2. 临床意义:

    • 颅底骨折的标志:魏耳德氏征的出现高度提示颅底骨折的可能性,特别是累及颞骨岩部的骨折。
    • Battle征的组成部分:魏耳德氏征常与另一个体征——Battle征(Battle's Sign)相关联或混淆。Battle征通常指范围更广的乳突区瘀斑,有时也特指乳突尖区域的瘀斑。严格来说,魏耳德氏征描述的是乳突区域的瘀斑,而Battle征可能更侧重于其作为颅底骨折标志的意义。但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常被互换使用或魏耳德氏征被视为Battle征的一部分/同义词。
    • 诊断价值:作为颅底骨折的体表征象,它提醒医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以明确诊断和评估损伤程度。
  3. 术语解析(汉英词典角度):

    • 中文:魏耳德氏征 (Wèi ěr dé shì zhēng)
    • 英文:Wilde's Sign
    • 命名来源:以首次描述该体征的爱尔兰外科医生Sir William Robert Wilde的名字命名。魏耳德爵士是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父亲,他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眼、耳外科医生和统计学家。
  4. 机制:

    • 颅底骨折(尤其是颞骨岩部)导致邻近的血管或硬脑膜窦(如乙状窦)撕裂出血。
    • 血液沿着组织间隙向下渗透,由于乳突区皮下组织疏松,血液容易在此积聚,形成可见的瘀斑。
    • 瘀斑的出现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因为血液需要时间从骨折处渗透到皮下。

重要性:

识别魏耳德氏征对于及时诊断颅底骨折至关重要。颅底骨折可能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脊液漏(耳漏或鼻漏)、脑膜炎、颅神经损伤(如面神经、听神经损伤)、颈内动脉损伤等。因此,发现此体征应促使医生进行全面的神经学评估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魏耳德氏征”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相关解释如下:

  1. 术语定义
    该词对应的英文为Wilder's sign,属于医学领域的体征名称。中文名称中的“魏耳德”应为音译人名(Wilder),常见于以发现者命名的医学体征命名规则。

  2. 构成解析

  1. 应用领域
    该术语可见于神经学或内分泌学文献,但具体临床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由于现有搜索结果未提供更详细的病理描述,建议查阅《Dorland医学词典》或专业医学数据库(如UpToDate)获取体征的具体定义、检查方法及关联疾病信息。

注:当前可检索到的公开信息有限,若需深入理解该术语的临床应用,请咨询专业医师或参考权威医学著作。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苯基-1-萘胺-8-磺酸扁桃苷不可逆溶胀布鲁塞尔多球形容器二形现象恶性水肿梭状芽胞杆菌国内和平鼓室后动脉海上贸易浩淼环境模型间歇式加压叶滤机角膜镜检查棘轮联动径间经纪手续费均匀非共沸混合物可终止的财产权来接头蓝色细球菌螺旋孔束盲文逆扩散韧带骨赘人机对话式查询沙利比唑酮脱了脂的唯象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