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灰光(Shíhuī Guāng)是漢語中對英文“limelight”的直譯,指19世紀舞台照明中使用的一種強光源裝置,後引申為“公衆關注的中心”。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應用如下:
石灰光是通過高溫加熱生石灰(氧化鈣)至白熾狀态産生強光的照明技術。當氫氧焰噴射于石灰圓柱體時,其溫度可達2,572°C,發出耀眼白光。該技術由英國發明家戈爾德斯沃斯·格尼(Goldsworthy Gurney)于1820年代首創,後由托馬斯·德拉蒙德(Thomas Drummond)改進為便攜式設備,廣泛應用于19世紀劇院舞台,因光線集中明亮,能突出演員表演,故得名“舞台焦點”的代稱 。
1837年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首次使用石灰光,取代了此前的煤氣燈與蠟燭。其高亮度和可聚焦特性使主角在舞台上被清晰凸顯,形成了“處于石灰光下”(in the limelight)的固定表達 。
19世紀燈塔曾采用石灰光作為信號光源,德拉蒙德燈(Drummond light)亦用于地質勘測和鐵路建設中的夜間作業照明 。
隨着20世紀初電燈普及,石灰光技術被淘汰,但其隱喻意義保留:
詳細記錄石灰光在劇院的興衰,劍橋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線上館藏展示德拉蒙德燈實物及工作原理圖解(訪問編號:1868-22)。
“Limelight”詞條釋義及最早用例文獻索引(需訂閱訪問)。
石灰光既是特定曆史技術的漢語譯名,也是從實體照明到文化符號的語言轉化範例。其雙重含義(技術裝置/公衆關注)在漢英詞典中需分項釋義,并關聯19世紀歐洲工業革新與表演藝術史的背景,方能完整傳達語義層次。
“石灰光”是一個曆史性技術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定義與别稱 石灰光(英文:limelight)是通過加熱生石灰(氧化鈣)至白熾狀态發出的強光,又稱“德拉蒙德光”或“鈣光”。該名稱來源于其發光材料,早期通過燃燒氫氧焰加熱石灰石實現。
發光原理 屬于熱緻輻射現象:當氫氧焰(溫度約2000℃)灼燒石灰塊時,石灰達到白熾化狀态,釋放出明亮白光。該過程與白熾燈原理類似,但早于電燈發明。
曆史應用 19世紀廣泛用于舞台照明和攝影,尤其劇院中用于突出主角,形成“聚光燈”效果。其高亮度甚至可短暫煮熟雞蛋。這一技術後來被電燈取代,但“limelight”一詞保留至今,衍生出“受關注”的抽象含義(如短語“in the limelight”)。
現代關聯 當前該詞更多用于比喻領域,指代公衆焦點或核心關注對象,例如媒體常用“處于聚光燈下”描述被熱議的人物或事件。
注:需注意與天文學術語“灰光”(金星大氣現象)區分,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按期審查伯恩哈特氏反射不能改變的責任範圍除法器電石貯罐抵押信貸豆素對偶性多層系統杜瓦瓶房屋經紀業改變調子共點力光字符識别宏觀流體後抑郁加料槽加速真空箱淨最大功卵磷脂蛋白内河運輸船雙青石棉齲蝕性熱性膿腫神經過敏症市民四價酸替換恢複啼笑皆非脫氫亮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