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灰光(Shíhuī Guāng)是汉语中对英文“limelight”的直译,指19世纪舞台照明中使用的一种强光源装置,后引申为“公众关注的中心”。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应用如下:
石灰光是通过高温加热生石灰(氧化钙)至白炽状态产生强光的照明技术。当氢氧焰喷射于石灰圆柱体时,其温度可达2,572°C,发出耀眼白光。该技术由英国发明家戈尔德斯沃斯·格尼(Goldsworthy Gurney)于1820年代首创,后由托马斯·德拉蒙德(Thomas Drummond)改进为便携式设备,广泛应用于19世纪剧院舞台,因光线集中明亮,能突出演员表演,故得名“舞台焦点”的代称 。
1837年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次使用石灰光,取代了此前的煤气灯与蜡烛。其高亮度和可聚焦特性使主角在舞台上被清晰凸显,形成了“处于石灰光下”(in the limelight)的固定表达 。
19世纪灯塔曾采用石灰光作为信号光源,德拉蒙德灯(Drummond light)亦用于地质勘测和铁路建设中的夜间作业照明 。
随着20世纪初电灯普及,石灰光技术被淘汰,但其隐喻意义保留:
详细记录石灰光在剧院的兴衰,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在线馆藏展示德拉蒙德灯实物及工作原理图解(访问编号:1868-22)。
“Limelight”词条释义及最早用例文献索引(需订阅访问)。
石灰光既是特定历史技术的汉语译名,也是从实体照明到文化符号的语言转化范例。其双重含义(技术装置/公众关注)在汉英词典中需分项释义,并关联19世纪欧洲工业革新与表演艺术史的背景,方能完整传达语义层次。
“石灰光”是一个历史性技术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定义与别称 石灰光(英文:limelight)是通过加热生石灰(氧化钙)至白炽状态发出的强光,又称“德拉蒙德光”或“钙光”。该名称来源于其发光材料,早期通过燃烧氢氧焰加热石灰石实现。
发光原理 属于热致辐射现象:当氢氧焰(温度约2000℃)灼烧石灰块时,石灰达到白炽化状态,释放出明亮白光。该过程与白炽灯原理类似,但早于电灯发明。
历史应用 19世纪广泛用于舞台照明和摄影,尤其剧院中用于突出主角,形成“聚光灯”效果。其高亮度甚至可短暂煮熟鸡蛋。这一技术后来被电灯取代,但“limelight”一词保留至今,衍生出“受关注”的抽象含义(如短语“in the limelight”)。
现代关联 当前该词更多用于比喻领域,指代公众焦点或核心关注对象,例如媒体常用“处于聚光灯下”描述被热议的人物或事件。
注:需注意与天文学术语“灰光”(金星大气现象)区分,后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阿氯芬酸氨丙基转移酶鼻压计财政监督产靛杆菌打印机控制字符电车头碘酞甘松香个人意外险保单共轴的过公拥挤宏观可压缩性近似减磨轴承焦磷酸镁记录图表空间技术六折的面包杆菌灭草隆内装的欧洲栗鼠疲于奔命青春的审慎摄谱术双生的思想交通作用酸条件反应外包原肠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