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stmortem findings
cadaver; carcase; carcass; corpse; dead body
check; examine; inspect; restrain oneself
【醫】 findings
屍檢所見(shī jiǎn suǒ jiàn)是一個中文法醫學與病理學專業術語,指在屍體解剖檢驗過程中觀察到的客觀現象和病理變化。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屍檢(Autopsy/Post-mortem Examination)
指通過系統解剖和實驗室檢測,确定死亡原因、疾病性質及損傷機制的醫學檢查過程。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死亡原因分類标準
所見(Findings/Observations)
強調檢驗過程中記錄的具體客觀證據,包括器官形态、組織損傷、病理改變等可視化或可檢測的結果。
屍檢所見 = 屍體解剖檢查中的客觀發現
典型應用場景:
根據《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法醫學名詞》(2019版):
“屍檢所見”指法醫病理學檢驗中,對屍體體表、内部器官、組織及體腔液等的形态學改變、異物存留等客觀現象的記錄與描述。
Post-mortem findings
例:The post-mortem findings indica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屍檢所見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術語 | 定義側重 |
---|---|
屍檢報告 | 包含屍檢所見、分析及結論的完整文件 |
死因鑒定 | 基于屍檢所見作出的因果關系判定 |
病理診斷 | 對屍檢所見中組織病變的疾病歸類 |
注:因專業文獻數據庫訪問限制,部分來源鍊接需通過學術平台(如CNKI、PubMed)檢索獲取。建議參考《法醫學屍體解剖規範》(GA/T 147-2019)及《病理診斷報告規範》等權威文件。
“屍檢所見”是屍體檢驗過程中對屍體各系統器官的觀察、檢測結果的詳細記錄,主要用于确定死因及病理變化。以下是具體解釋:
肉眼檢查所見
按解剖順序記錄體表及内部器官的形态特征,包括:
顯微鏡檢查所見
對組織或細胞進行病理學分析,例如:
其他輔助檢驗
可能包括微生物培養、毒物分析、遺傳檢測等,用于補充死因判斷。
通常按“檢驗過程→結果→分析→結論”結構呈現,并附照片或圖示說明關鍵病變部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屍檢流程或法律意義,可參考權威醫學或司法鑒定資料。
安適冰礫泥襯鉛氚化代數式處理底沖床動機說明蒽醌染料二胚蟲類伐來裡丁福謝氏試驗鴿的格蘭美獎館長的職位化學計量檢索樹救助條款距胫的綠色條款秘書長默示權益保留歐洲複興方案強心靈氫橋離子氣體流化床容錯概念手續費帳戶酸性鉻鹽特殊資産脫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