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問”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維度解析:
1. 動詞短語(Verb Phrase)
作為及物動詞使用時,指“不主動探究或追究”,對應英文翻譯為 refrain from inquiring 或 not pursue。例如:“不問緣由”可譯為 not ask for reasons(《牛津漢英詞典》,2023版)。此用法常見于法律文本或正式協議中,表示對特定事項的豁免權。
2. 習語化表達(Idiomatic Usage)
在成語或俗語中,“不問”常構成否定強調結構。如“不問世事”譯為 withdraw from worldly affairs(《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2024版),體現對世俗活動的主動疏離。該語義層多用于文學場景,需結合語境判斷隱含的消極或中立态度。
3. 語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
作連詞短語時,“不問”可引導條件狀語從句,對應英文結構 regardless of。例如:“不問年齡,皆可參與”譯為 open to all regardless of age(《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6版)。此用法多出現于政策聲明或開放性聲明,強調非歧視性原則。
專業詞典注釋顯示,“不問”的語義重心隨賓語變化産生偏移。當賓語為具體事物(如“不同細節”)時,側重信息篩選;若賓語為抽象概念(如“不同得失”),則傾向價值判斷(《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
“不問”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不慰問
指對他人不表達關切或慰問。例如《周禮·秋官·大行人》中提到“出入三積,不問壹勞”,表明對勞苦不加撫慰。
不過問;不詢問
表示對某事不主動關心或追究。如《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漢王劉邦給陳平黃金四萬斤,“不問其出入”,即不幹涉其使用方式;李商隱詩句“不問蒼生問鬼神”也諷刺了統治者對民生漠不關心的态度。
不管;無論
強調無條件性,常用于條件句中。例如《敦煌變文集》中“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搓”,意為“不論好壞”。宋代嶽飛詩句“不問登壇萬戶侯”則表達了對功名的漠視。
不依法處分;不追責
法律語境中表示不追究刑事責任或免于處罰,如古籍中“皆置不問”的用法。
“不問”在古漢語中常見,現代多用于書面或特定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含義。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例證,可參考《史記》《周禮》等文獻。
安分守己被動免疫法泵輸送量不能變更的受益人草帳成熟的串音位準初膽烷磁盤文件結構大自然法律通放氣開關輻射催化貨物運送執照較低人工加位導體陰極救亡基因操作類似項紐茲姆氏細球菌盤中高點屏蔽線區域級熱經濟學扇形面釋放警號實際行雙氨甲喹脲死端式轉化器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