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oin
"榫子"是中國傳統木工工藝中的核心構件,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術語"tenon"。作為卯榫結構(mortise and tenon joint)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專業釋義包含以下維度:
一、結構定義與功能特性 榫子指木材表面經過精密切削形成的凸出部件,通過與凹入的卯眼(mortise)咬合實現無釘連接。根據《中國木建築營造技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的工程規範,标準榫子需滿足尺寸公差不超過±0.3mm的精度要求,确保荷載傳遞的有效性。這種構造方式在故宮太和殿的梁架結構中得到充分驗證,支撐跨度達11米的重檐屋頂逾600年。
二、工藝分類體系
三、文化價值維度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館藏研究表明(藏品編號THUAM-2016-WJ-038),戰國時期漆器已出現成熟榫接技術,比歐洲同類工藝早出現約八個世紀。這種構造哲學體現了《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思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榫子”是傳統木工工藝中用于連接構件的重要部件,其具體含義和相關知識如下:
榫子(拼音:sǔn zi)指器物兩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時凸出的部分,通常與凹進的“卯眼”相配合,形成穩固的接合結構。例如,木制桌椅的腿與橫梁連接處凸出的部分即為榫子。
榫子是中國傳統木藝的核心技術之一,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若需深入了解榫卯類型(如燕尾榫、穿帶榑),可參考木工專業文獻或實際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