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亞目英文解釋翻譯、蛇亞目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Ophidia
分詞翻譯:
蛇的英語翻譯:
snake; ophidian; serpent
【醫】 snake
亞目的英語翻譯:
suborder
【醫】 suborder
專業解析
蛇亞目(Serpentes) 是爬行動物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下的一個主要亞目,包含所有蛇類。其核心特征包括:
- 形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筒形,無四肢(部分原始種類如蟒蛇保留退化的後肢痕迹),體表覆蓋重疊的角質鱗片;頭骨結構特化,下颌骨通過方骨與腦顱連接,左右下颌骨前端由彈性韌帶聯結,使口腔能極度張開以吞食大型獵物;無活動眼睑,眼球被透明的角質膜保護;無外耳孔及鼓膜。
- 生物學特性:蛇類均為肉食性,通過化學感受器(如犁鼻器)和熱感應器(如蝮蛇科的頰窩)探測獵物;運動方式依賴腹鱗與地面的摩擦(如蜿蜒運動、直線運動)。
- 分類地位:蛇亞目下分盲蛇下目(Scolecophidia)與新蛇下目(Caenophidia),包含眼鏡蛇科、遊蛇科、蝰科等18科,現存約3,900種。
英文對應術語:
- 中文術語:蛇亞目
- 英文術語:Suborder Serpentes
- 拉丁學名:Serpentes Linnaeus, 1758
- 詞源釋義:拉丁文"serpere"意為"爬行",描述其無肢運動特征。
權威來源參考:
- 分類系統依據《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科學出版社)及國際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
- 形态學特征參考《爬行動物學》(Pough et al., Herpetology, 4th ed.)。
- 生态行為數據引自期刊《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相關研究。
來源:
-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官網(公開出版物摘要)
- Pough, F.H. et al. (2016). Herpetology, 4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 Greene, H.W. (1997). "Snakes: The Evolution of Mystery in Nature". Animal Behaviour 54: 241-244.
網絡擴展解釋
蛇亞目(學名:Serpentes)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下的一個亞目,是蛇類動物的總稱。以下從分類學、形态特征、生态分布及演化意義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分類學地位
蛇亞目屬于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其拉丁學名為SERPENTES。最新分類學研究表明,部分學者将其提升為獨立的“蛇目”,但學術界仍普遍沿用亞目層級的分類。其演化關系與蜥蜴目(Lacertilia)密切相關,兩者共同構成鱗龍類(Lepidosauria)。
二、形态特征
- 身體結構:無四肢及肢帶骨,體表覆蓋角質鱗片;軀幹細長,脊椎數量可達200-400節;下颌骨通過韌帶連接,可大幅擴張以吞咽大型獵物。
- 感官系統:無活動眼睑,視力較弱;舌分叉且具化學感受功能,用于探測環境信息;鼓膜與外耳孔退化,主要依靠地面振動感知聲音。
- 繁殖方式:雄性具成對交接器,多為卵生或卵胎生,部分水栖種類可胎生。
三、生态與分布
現存約3000種蛇類,除南極洲及少數島嶼外全球廣布,尤以熱帶、亞熱帶地區多樣性最高。生态類型包括:
- 陸栖(如眼鏡蛇)
- 樹栖(如樹蟒)
- 穴居(如盲蛇)
- 水栖(如海蛇)
作為頂級捕食者,蛇類通過控制鼠類、蛙類等種群維護生态平衡。
四、演化意義
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蛇亞目起源于約1.5億年前的白垩紀,由蜥蜴類祖先特化演化而來。其四肢退化被認為是對洞穴生活的適應,通過身體波動實現高效運動。現存最原始的蟒科(Pythonidae)仍保留退化的後肢殘迹,印證了這一演化路徑。
注:如需了解特定蛇種分類或毒性機制,可查閱提供的生态讀本或的學術資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不可混和的不談與本案無關的事傳真垂體神經部的從男爵大陸礁層公約共模輸入阻抗哈密頓函數後退鍵盤電傳打字機機床加工精度雞蛋積水坑六價鉻的流體變速器冒渎扭轉靜電計哌喘定棄船氣動中心氰氨法軟盤歸檔系統潤滑性能傷寒副傷寒菌昔生物性制沼系統神色試驗費用石油标價酸性鋼通用審計軟件組合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