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rsphenamine milk
【化】 arsine
【醫】 arsenide hydrogen; arseniuretted hydrogen; arsine; hemolytic gas
every; ordinary; the earth
natrium; sodium
【醫】 Na; natrium; natrum; sodii; sodio-; sodium
bright; clear; clear-sighted; honest; immediately following in time
understand
【醫】 phanero-
breast; breed; milk
【化】 milk
【醫】 galact-; galacta-; galacto-; lac; lact-; lacto-; milk
胂凡鈉明乳(Shēn Fán Nà Míng Rǔ)是早期抗梅毒藥物“胂凡納明”(Arsphenamine)的一種乳劑劑型,其名稱和含義可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胂(Shēn)
指含砷(Arsenic)的有機化合物。源于“砷凡納明”(Arsphenamine)中“砷”的化學屬性,體現其以砷為核心成分的特性。
來源:《化學命名原則》(科學出版社)
凡納明(Fán Nà Míng)
音譯自英文“Phenamine”(後演變為Arsphenamine),為藥物通用名部分。“凡納明”是早期音譯習慣,現多稱“胂凡納明”。
來源:《藥名詞彙》(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乳(Rǔ)
指“乳劑”(Emulsion),即藥物以乳化形式制成的水包油或油包液體制劑,便于注射或外用。
來源:《藥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胂凡納明(Arsphenamine)是首個合成有機砷化合物(1910年保羅·埃爾利希研發),用于治療梅毒螺旋體感染。“乳”指其乳劑劑型,可能用于改善溶解性或減輕注射刺激性。
來源:
“魔彈”先驅:
胂凡納明被譽為首個靶向抗菌藥(“魔彈”),開創化學療法先河,為現代抗生素研發奠定基礎。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Paul Ehrlich生平介紹)
劑型改良:
乳劑可能用于提升藥物穩定性或降低毒性(砷化合物易氧化變質),但因其嚴重副作用(神經毒性、肝損傷),後被青黴素取代。
來源:《藥理學史》(History of Pharmacology)
《有機砷化合物命名規範》(IUPAC, 1979)
《The History of Arsphenamine》(Journal of Medical Biography, 2004)
《20世紀初注射劑工藝發展》(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1990)
注:因胂凡納明已淘汰百年,現代權威資料較少,建議結合醫學史文獻進一步驗證。
“胂凡鈉明乳”是一種含砷的抗菌藥物制劑,其名稱和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成分
曆史背景
該藥物由德國科學家保羅·艾立希團隊于1908年研發,是第606個被測試的化合物,故又稱“606”()。作為首個治療梅毒的有機砷藥物,它替代了當時毒性較大的汞制劑,成為醫學史上的重要突破。
制劑形式
“乳”指其劑型為乳劑(英文“milk”),可能通過乳化技術将難溶的胂凡鈉明轉化為更易保存或使用的液态形式()。後續改進版本“新胂凡鈉明(914)”溶解性更優,降低了使用難度()。
作用與局限性
胂凡鈉明對梅毒螺旋體有特效,但因含砷存在毒性風險,需嚴格控制劑量。20世紀40年代後逐漸被青黴素取代,退出主流醫療。
名稱關聯
“胂凡鈉明乳”是早期抗梅毒砷制劑的乳劑形式,名稱反映了其化學成分、研發曆史及劑型特點。
埃普頓兩相滴定法不對場效光電電晶體常駐部分岔子承受成髓誠信原則襯裙吹拂初級成本會計電音聽診器對合鑄模發汗室分散度浮動形式個别控制工作取樣管轄者荷電粒子活化分析傑斯烏頭鹼計算機晶片酒仙可構造性燃燒黃鐵礦溶劑染料水蒸氣起重機四核甙酸酶陶制的僞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