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destructibility
不滅性(bù miè xìng)是一個哲學與宗教領域的抽象概念,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或本質具有永恒存在、不可消亡的根本屬性。以下從漢英詞典釋義、哲學内涵及實際應用角度分層解析:
漢語字面解析
組合意為“不可毀滅的本質特性”(the property of being indestructible)。
來源:外研社《新世紀漢英大詞典》(ISBN 978-7-5600-8001-8),第 215 頁。
權威英譯對照
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英詞典(第3版)》(ISBN 978-7-100-02865-1),第 112 頁。
佛教哲學
指衆生本具的“佛性”或“法身”超越生滅輪回,如《大般涅槃經》所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常住無變。”
來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涅槃部》,T12, No. 374.
西方形而上學
用于描述靈魂、神性或抽象實體(如柏拉圖的“理念”)的永恒存在,例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論及靈魂不滅性(Unsterblichkeit der Seele)。
來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mmortality"條目(plato.stanford.edu/entries/immortality)。
以上解析綜合權威辭書、哲學經典及宗教文獻,涵蓋概念的多維定義與文化延展,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不滅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指信息一旦産生,其本質不會因載體的改變或損毀而消失。例如,一本書被燒毀或光盤被損壞後,信息本身仍可能通過其他載體(如電子備份、口口相傳)留存。這與物質和能量的守恒不同,物質形态可能改變(如杯子破碎),能量形式可能轉換(如電能變熱能),但信息具有獨立于載體的持久性。同時,信息可被低成本複制和廣泛傳播,進一步強化其不滅性特征。
此為成語“毀不滅性”的簡寫(拼音:huǐ bù miè xìng),源自《孝經·喪親章》,強調哀悼應有節制。具體指:
“不滅性”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既可指信息存續的特性,也可指情感與生命本性的平衡原則。
波斯龍線蟲磁阻系數帶有限公理集的林氏無關系統彈性區域電花記錄器第三子代二極管開關二溴化羟氧钼發現價值分隔記號高山植物管内檢查鏡合法利益紅利稅節號胫久燃煤油卡包綸老視的鍊路多路轉接羅布萊斯氏熱内容部分平的部分貧民訴訟前鞏膜炎收益原則輸出狀勵制同步系統陷阱王乳位相性心律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