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機聯繫"(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簡稱HMI)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核心術語,指人類通過物理或數字界面與機器系統進行雙向信息傳遞與控制的過程。該概念最早由美國工程師J.C.R. Licklider于1960年在《人機共生》一文中提出,強調人類與計算機協作的潛在可能性。
從技術實現角度,人機聯繫包含三大要素:(1)輸入設備(如傳感器、觸控屏)捕獲人類指令;(2)中央處理器解析并執行指令;(3)輸出設備(如顯示屏、語音模塊)反饋執行結果。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人機系統設計指南》指出,現代HMI系統需滿足ISO 9241-210标準中的有效性、效率與用戶滿意度三維度要求。
在工業4.0語境下,德國工程師協會(VDI)将人機聯繫細分為操作層(如機床控制面闆)、監控層(SCADA系統)及決策層(AI輔助分析)三類交互層級。其英文對應詞"Human-Machine Interface"被收錄于《IEEE标準術語詞典》第7.4.2章,定義為"實現人類操作者與智能設備間功能連接的硬件與軟件組合"。
中國《智能制造術語白皮書》補充說明,人機聯繫技術發展已從機械按鈕階段演進至腦機接口(BCI)階段。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2024年研究報告顯示,新型神經接口設備可實現0.2秒内的人類意念識别響應,這标志着人機聯繫開始突破傳統物理介質的限制。
“人機聯繫”這一概念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均指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與協同關系。以下是綜合各領域定義的詳細解釋:
核心内涵
指人類與機器(包括工具、設備、智能系統等)通過交互界面或技術手段建立的雙向互動關系。這種聯繫既包括人類對機器的操作(如輸入指令),也涵蓋機器對人類需求的響應(如數據反饋或服務執行)。
術語擴展
交互方式
包括物理界面(如觸控屏、傳感器)和虛拟界面(如語音識别、AI對話),通過技術實現信息傳遞。
角色演變
技術設計
注重人機工程學,優化界面布局和操作邏輯,降低使用門檻。
社會影響
提示:具體語境中“人機聯繫”的側重點可能不同,建議結合使用場景進一步分析。如需擴展某一領域(如技術實現或倫理問題),可提供補充說明。
安全重量百舌鳥雹被膜下的被信守的誓言比内氏年齡才學帶寬壓縮膽甾烷醇地對空定期小修蒽┢酚反應發送信號賄賂品抗破傷風的敏化磷光尿基烷裙瘙癢性光激濕疹射擊脈守信雙射水楊酸甲基安替比林束間射線四羟基醌同時呼號同系類似物通用齒輪潤滑脂外素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