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联系"(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术语,指人类通过物理或数字界面与机器系统进行双向信息传递与控制的过程。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工程师J.C.R. Licklider于1960年在《人机共生》一文中提出,强调人类与计算机协作的潜在可能性。
从技术实现角度,人机联系包含三大要素:(1)输入设备(如传感器、触控屏)捕获人类指令;(2)中央处理器解析并执行指令;(3)输出设备(如显示屏、语音模块)反馈执行结果。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人机系统设计指南》指出,现代HMI系统需满足ISO 9241-210标准中的有效性、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三维度要求。
在工业4.0语境下,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将人机联系细分为操作层(如机床控制面板)、监控层(SCADA系统)及决策层(AI辅助分析)三类交互层级。其英文对应词"Human-Machine Interface"被收录于《IEEE标准术语词典》第7.4.2章,定义为"实现人类操作者与智能设备间功能连接的硬件与软件组合"。
中国《智能制造术语白皮书》补充说明,人机联系技术发展已从机械按钮阶段演进至脑机接口(BCI)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2024年研究报告显示,新型神经接口设备可实现0.2秒内的人类意念识别响应,这标志着人机联系开始突破传统物理介质的限制。
“人机联系”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表述,但核心均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与协同关系。以下是综合各领域定义的详细解释:
核心内涵
指人类与机器(包括工具、设备、智能系统等)通过交互界面或技术手段建立的双向互动关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人类对机器的操作(如输入指令),也涵盖机器对人类需求的响应(如数据反馈或服务执行)。
术语扩展
交互方式
包括物理界面(如触控屏、传感器)和虚拟界面(如语音识别、AI对话),通过技术实现信息传递。
角色演变
技术设计
注重人机工程学,优化界面布局和操作逻辑,降低使用门槛。
社会影响
提示:具体语境中“人机联系”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建议结合使用场景进一步分析。如需扩展某一领域(如技术实现或伦理问题),可提供补充说明。
奥雷净阿日辛白胸库蚊爆轰速率部分正确性草肉兼食的催化加氢裂化担任职务的能力独立失活防剂处理浮动因子复苏器光电学惯性力还原灰M浆糊警察岗亭空心棱镜馈电铜损旅居蒙塞耳氏溶液频分多路复用电报系统熔固器容许上限鼠类圆线虫榫搭接推杆脱硝维-贝二氏智力等级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