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old quantum theory
early days; prophase
【醫】 prophase; protophase
【經】 last term; previous period; prior period
the quantum theory
【計】 quantum theory
【醫】 Planck's theory; quantum theory
"前期量子論"(Early Quantum Theory)是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性發展的過渡階段,主要指1900年至1925年間提出的量子概念與理論框架,為現代量子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為"Early Quantum Theory"或"Old Quantum Theory",特指尚未形成完整數學體系前的量子探索時期。其核心内容包括:
普朗克量子假說(1900)
馬克斯·普朗克為解決黑體輻射問題,首次提出能量量子化概念,認為電磁輻射能量以離散的"量子"(quantum)形式釋放。這一突破性假說被記錄于《物理學年鑒》1901年第4卷。
愛因斯坦光量子理論(1905)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擴展量子概念,提出光由離散能量包(光子)構成,成功解釋光電效應現象,相關論文發表于《物理學年鑒》1905年第17卷。
玻爾原子模型(1913)
尼爾斯·玻爾将量子化條件引入盧瑟福原子模型,提出電子軌道角動量量子化規則: $$ L = nfrac{h}{2pi} quad (n=1,2,3,...) $$ 該模型發表于《哲學雜志》1913年第26卷,首次定量解釋氫原子光譜。
索末菲擴展與斯塔克效應(1916)
阿諾德·索末菲引入橢圓軌道與相對論修正,提出精細結構常數,相關成果發表于《物理學年鑒》1916年第51卷。同年,約翰内斯·斯塔克發現電場緻光譜分裂現象,驗證量子理論預測。
康普頓散射實驗(1923)
阿瑟·康普頓通過X射線與電子碰撞實驗,驗證光量子動量守恒定律,論文《量子理論的二次輻射》發表于《物理評論》1923年第21卷。這一實驗成為前期量子論向量子力學過渡的關鍵節點。
“前期量子論”(又稱“早期量子論”)是20世紀初在量子力學正式建立之前提出的過渡性理論框架,主要用于解釋經典物理學無法描述的微觀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早期量子論起源于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說,至1925年量子力學建立前結束。它标志着物理學從經典理論向量子理論的過渡,是量子力學的先驅階段。
早期量子論仍部分依賴經典理論,例如玻爾模型沿用行星軌道概念,而量子力學(如薛定谔方程)徹底摒棄經典軌道,采用概率波描述粒子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量子力學的完整發展,可參考、5、7等來源。
層線馳的傳輸錯誤出境許可證初始段大腦性共濟失調多餘核查法律的本體論非居民外彙可兌換性分類工作文件符號比較器高級數據鍊路控制環甲膜喉切開術環形阻止尖牙矯直結關貨物介子化學急性粟粒性結核顆粒學蠟狀菌素累計轉數計螺旋焊管馬鞍去酸識别的水中精靈數字代碼四工電橋蛻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