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old quantum theory
early days; prophase
【医】 prophase; protophase
【经】 last term; previous period; prior period
the quantum theory
【计】 quantum theory
【医】 Planck's theory; quantum theory
"前期量子论"(Early Quantum Theory)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性发展的过渡阶段,主要指1900年至1925年间提出的量子概念与理论框架,为现代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对应为"Early Quantum Theory"或"Old Quantum Theory",特指尚未形成完整数学体系前的量子探索时期。其核心内容包括:
普朗克量子假说(1900)
马克斯·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首次提出能量量子化概念,认为电磁辐射能量以离散的"量子"(quantum)形式释放。这一突破性假说被记录于《物理学年鉴》1901年第4卷。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190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扩展量子概念,提出光由离散能量包(光子)构成,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相关论文发表于《物理学年鉴》1905年第17卷。
玻尔原子模型(1913)
尼尔斯·玻尔将量子化条件引入卢瑟福原子模型,提出电子轨道角动量量子化规则: $$ L = nfrac{h}{2pi} quad (n=1,2,3,...) $$ 该模型发表于《哲学杂志》1913年第26卷,首次定量解释氢原子光谱。
索末菲扩展与斯塔克效应(1916)
阿诺德·索末菲引入椭圆轨道与相对论修正,提出精细结构常数,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学年鉴》1916年第51卷。同年,约翰内斯·斯塔克发现电场致光谱分裂现象,验证量子理论预测。
康普顿散射实验(1923)
阿瑟·康普顿通过X射线与电子碰撞实验,验证光量子动量守恒定律,论文《量子理论的二次辐射》发表于《物理评论》1923年第21卷。这一实验成为前期量子论向量子力学过渡的关键节点。
“前期量子论”(又称“早期量子论”)是20世纪初在量子力学正式建立之前提出的过渡性理论框架,主要用于解释经典物理学无法描述的微观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早期量子论起源于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说,至1925年量子力学建立前结束。它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理论向量子理论的过渡,是量子力学的先驱阶段。
早期量子论仍部分依赖经典理论,例如玻尔模型沿用行星轨道概念,而量子力学(如薛定谔方程)彻底摒弃经典轨道,采用概率波描述粒子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量子力学的完整发展,可参考、5、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