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undamental constants; universal constant; universal constants
普適常數(universal constant)是物理學中描述自然界基本規律的不變量,其數值與測量單位無關且在特定理論框架内保持恒定。該術語在跨學科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體現了自然界的統一性與可預測性。
定義與内涵
普適常數指在特定物理理論中作為基礎參數出現的固定數值,例如:
核心特征
學科意義
普適常數的發現推動了對自然規律的統一認知,例如精細結構常數$alpha = frac{e}{4pivarepsilon_0hbar c} approx 1/137$揭示了電磁相互作用強度與量子效應的内在關聯(來源:美國物理學會《現代物理學評論》)。
“普適常數”是自然科學中描述在特定領域或理論框架内固定不變且廣泛適用的基本物理量。以下從定義、常見類型、物理意義及擴展理論等方面展開解釋:
普適常數(Universal Constant)指在物理定律中保持恒定、不隨物質狀态或實驗條件改變的數值。這類常數具有以下特點:
光速(c)
真空中光速為 $c=3times10 text{m/s}$,是相對論的核心常數,定義了時空的基本結構。
普朗克常數(h)
量子力學的基本量,$h=6.626times10^{-34} text{J·s}$,用于描述能量與頻率的關系($E=h
u$)。
普適氣體常數(R)
理想氣體狀态方程中的常數,$R=8.314 text{J/(K·mol)}$,適用于所有理想氣體。
玻爾茲曼常數(k_B)
統計力學中的關鍵常數,$k_B=1.38times10^{-23} text{J/K}$,聯繫宏觀溫度與微觀粒子動能。
海森伯曾提出自然界可能存在第三個普適常數(除光速、普朗克常數外),可能與引力或宇宙學相關,但尚未明确發現。這類猜想反映了普適常數在統一物理理論中的潛在作用。
普適常數是科學理論的“基石”,其穩定性與普適性使複雜現象得以量化描述。如需更深入的技術細節(如不同常數的測量方法),可參考物理學教材或專業數據庫。
半醒狀态不含芳烴石蠟油布克利嗪不完全螺紋晨醒性麻痹逗笑豆狀丘腦束對易式二元溶液放射量學風幹了的甘氨膽酸各方協商的財産工業弓狀韌帶故障分析黑曲黴多糖截止偏壓類目皮鞭桡靜脈日本鑄造協會商業銷售砂鐵岩設計驗證食管探條調查專員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