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習藝所英文解釋翻譯、貧民習藝所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work-house
分詞翻譯:
貧民的英語翻譯:
pauper
【法】 have-not; pauper
習的英語翻譯:
be used to; custom; habit; practise
藝的英語翻譯:
art; skill
所的英語翻譯:
place; that; those
【醫】 station
專業解析
"貧民習藝所"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中文術語,其對應的英文概念主要是Workhouse(濟貧院/習藝所)。它指的是近代(尤其是19世紀英國及受其影響地區)為收容貧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時強制要求其勞動以換取救濟的官方機構。
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功能
- 中文術語: 貧民習藝所
- 英文對應詞:Workhouse (最為核心和直接的對應詞)
- 核心含義:
- 一種由官方(通常是地方政府依據濟貧法)設立的社會救濟機構。
- 主要收容對象: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孤兒,以及有勞動能力但失業或極度貧困者。
- 運作方式:為收容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宿(通常條件非常簡陋甚至嚴苛),同時強制要求有勞動能力者進行勞動(如縫紉、編織、砸石頭、劈柴等),旨在通過“勞動”達到“習藝”(學習技能)和“懲戒懶惰”的目的,并降低救濟成本。
- 核心理念:将救濟與強制勞動相結合,區分“值得救濟者”(老弱病殘)和“不值得救濟者”(有勞動能力的窮人),後者需通過艱苦勞動才能獲得救濟,帶有強烈的懲戒和威懾色彩,以阻止人們輕易申請救濟。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淵源
- 起源: 該制度最典型的代表是1834年英國《新濟貧法》 後建立的全國性濟貧院體系(Workhouse System)。該法案旨在統一和嚴格化濟貧措施,減少濟貧稅支出。貧民習藝所成為提供救濟的主要(甚至唯一)場所,進入習藝所意味着喪失個人自由和尊嚴,條件極其艱苦,家庭會被拆散,因此也被稱為“窮人的巴士底獄”。
- 引入中國: 在清末民初西學東漸和社會改良的背景下,類似概念和實踐被引入中國。一些地方嘗試建立“工藝局”、“教養局”、“習藝所”等機構,部分借鑒了workhouse的理念,收容流民、乞丐、輕微罪犯等,教其工藝技能,促其自食其力,兼具救濟、懲戒和改造功能。中文“貧民習藝所”一詞即是對此類機構及其理念的概括和翻譯。來源: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等著作對清末社會改革的論述。
三、社會影響與文化内涵
- 負面形象: 在英語文化中,“Workhouse”普遍帶有強烈的負面含義,象征着貧困、壓迫、恥辱和維多利亞時代社會政策的冷酷無情。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如《霧都孤兒》)對其悲慘狀況有深刻揭露,塑造了公衆認知。
- “習藝”的雙重性: 中文名稱“習藝所”強調了“學習技藝”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引入者希望通過勞動改造促進生産、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積極面)。然而,其實際運作往往更側重于懲戒和低成本收容,“習藝”效果有限,底層邏輯仍帶有社會控制和對貧困的污名化(消極面)。
- 與現代福利制度的區别: 貧民習藝所/Workhouse 是現代社會福利制度誕生前的産物,其強制勞動、剝奪自由、條件惡劣等特點與現代基于公民權利和社會保險/救助的理念有本質區别。
四、總結
“貧民習藝所”是Workhouse 在中文語境下的主要譯名,特指一種近代曆史上以收容貧民、強制勞動為核心特征的官方救濟機構。它根植于特定的濟貧理念(懲戒懶惰、降低救濟成本),在英美(尤其是英國)曆史上影響深遠且飽受争議,其模式也曾被清末民初的中國部分借鑒。理解該詞需結合其産生的曆史背景、社會政策目标以及蘊含的複雜文化與社會态度。
主要參考來源:
-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及相關曆史詞源解釋:對“Workhouse”詞條的定義和曆史背景提供權威解釋。 (商務印書館)
-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在論述清末新政和社會改革時,提及了類似習藝所的機構在中國的實踐背景。 (中文大學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 “Workhouse” 詞條:詳細介紹了英國濟貧院制度的曆史、運作方式和社會影響。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網絡擴展解釋
貧民習藝所是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官方設立的一種兼具救濟與懲戒功能的手工業工場,其發展背景與特點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貧民習藝所又稱“平民習藝所”,是清末各省、縣官府創辦的機構,主要收容無業貧民和部分罪犯,通過教授紡織、制鞋、印刷、編制藤柳器具等手工業技能,使其獲得謀生能力。這一制度是清政府效仿西方福利機構(如英國的workhouse)的産物,但結合了中國社會實際需求,融入了傳統監獄改造功能。
二、核心功能
- 社會救濟:将傳統施粥、發錢等消極救濟轉為“授人以漁”,通過技能培訓幫助貧民自立。
- 罪犯改造:部分替代封建監獄,讓囚犯從事生産勞動以“勞則思善”,例如吉林省工藝教養所設木工、制革等項目。
- 維護治安:緩解清末民初因戰亂和轉型導緻的流民問題,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曆史演變
- 初創期(1900年代):1909年吉林等省率先設立,初期側重囚犯改造。
- 發展期(辛亥革命後):成為各地官辦手工業主要組織形式,并擴大收容貧民範圍。
- 消亡期(抗日戰争後):因戰亂和社會結構變化逐漸消失。
四、中西差異
西方的workhouse以福利救濟為主,而中國的習藝所融合了懲戒功能,且更強調“技藝傳習”與“道德教化”結合,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本土化改造。
需注意,該機構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因資金不足和管理問題,實際覆蓋範圍有限。更多細節可參考曆史檔案或《學習月刊》2008年專題研究。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大麥膠蛋白單行多單位的組織多列睫發酵菌的發明物放氣壓力光盤虎鉗經商極譜分析脊柱膿腫可移動終端快速凝結喹啉累積特性曲線臨時商業面神經丘内務處理前列腺蛋白人身自由不可侵犯鞣革廠調有錯誤凸面堆角熔接妥當拖曳效應未被識别命令未成熟裂殖體未過期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