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习艺所英文解释翻译、贫民习艺所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work-house
分词翻译:
贫民的英语翻译:
pauper
【法】 have-not; pauper
习的英语翻译:
be used to; custom; habit; practise
艺的英语翻译:
art; skill
所的英语翻译:
place; that; those
【医】 station
专业解析
"贫民习艺所"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中文术语,其对应的英文概念主要是Workhouse(济贫院/习艺所)。它指的是近代(尤其是19世纪英国及受其影响地区)为收容贫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强制要求其劳动以换取救济的官方机构。
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与功能
- 中文术语: 贫民习艺所
- 英文对应词:Workhouse (最为核心和直接的对应词)
- 核心含义:
- 一种由官方(通常是地方政府依据济贫法)设立的社会救济机构。
- 主要收容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儿,以及有劳动能力但失业或极度贫困者。
- 运作方式:为收容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宿(通常条件非常简陋甚至严苛),同时强制要求有劳动能力者进行劳动(如缝纫、编织、砸石头、劈柴等),旨在通过“劳动”达到“习艺”(学习技能)和“惩戒懒惰”的目的,并降低救济成本。
- 核心理念:将救济与强制劳动相结合,区分“值得救济者”(老弱病残)和“不值得救济者”(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后者需通过艰苦劳动才能获得救济,带有强烈的惩戒和威慑色彩,以阻止人们轻易申请救济。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 起源: 该制度最典型的代表是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 后建立的全国性济贫院体系(Workhouse System)。该法案旨在统一和严格化济贫措施,减少济贫税支出。贫民习艺所成为提供救济的主要(甚至唯一)场所,进入习艺所意味着丧失个人自由和尊严,条件极其艰苦,家庭会被拆散,因此也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
- 引入中国: 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和社会改良的背景下,类似概念和实践被引入中国。一些地方尝试建立“工艺局”、“教养局”、“习艺所”等机构,部分借鉴了workhouse的理念,收容流民、乞丐、轻微罪犯等,教其工艺技能,促其自食其力,兼具救济、惩戒和改造功能。中文“贫民习艺所”一词即是对此类机构及其理念的概括和翻译。来源: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著作对清末社会改革的论述。
三、社会影响与文化内涵
- 负面形象: 在英语文化中,“Workhouse”普遍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象征着贫困、压迫、耻辱和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政策的冷酷无情。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如《雾都孤儿》)对其悲惨状况有深刻揭露,塑造了公众认知。
- “习艺”的双重性: 中文名称“习艺所”强调了“学习技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引入者希望通过劳动改造促进生产、解决社会问题的初衷(积极面)。然而,其实际运作往往更侧重于惩戒和低成本收容,“习艺”效果有限,底层逻辑仍带有社会控制和对贫困的污名化(消极面)。
- 与现代福利制度的区别: 贫民习艺所/Workhouse 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诞生前的产物,其强制劳动、剥夺自由、条件恶劣等特点与现代基于公民权利和社会保险/救助的理念有本质区别。
四、总结
“贫民习艺所”是Workhouse 在中文语境下的主要译名,特指一种近代历史上以收容贫民、强制劳动为核心特征的官方救济机构。它根植于特定的济贫理念(惩戒懒惰、降低救济成本),在英美(尤其是英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其模式也曾被清末民初的中国部分借鉴。理解该词需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政策目标以及蕴含的复杂文化与社会态度。
主要参考来源:
-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及相关历史词源解释:对“Workhouse”词条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提供权威解释。 (商务印书馆)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论述清末新政和社会改革时,提及了类似习艺所的机构在中国的实践背景。 (中文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 “Workhouse” 词条:详细介绍了英国济贫院制度的历史、运作方式和社会影响。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网络扩展解释
贫民习艺所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官方设立的一种兼具救济与惩戒功能的手工业工场,其发展背景与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贫民习艺所又称“平民习艺所”,是清末各省、县官府创办的机构,主要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通过教授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手工业技能,使其获得谋生能力。这一制度是清政府效仿西方福利机构(如英国的workhouse)的产物,但结合了中国社会实际需求,融入了传统监狱改造功能。
二、核心功能
- 社会救济:将传统施粥、发钱等消极救济转为“授人以渔”,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贫民自立。
- 罪犯改造:部分替代封建监狱,让囚犯从事生产劳动以“劳则思善”,例如吉林省工艺教养所设木工、制革等项目。
- 维护治安:缓解清末民初因战乱和转型导致的流民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历史演变
- 初创期(1900年代):1909年吉林等省率先设立,初期侧重囚犯改造。
- 发展期(辛亥革命后):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主要组织形式,并扩大收容贫民范围。
- 消亡期(抗日战争后):因战乱和社会结构变化逐渐消失。
四、中西差异
西方的workhouse以福利救济为主,而中国的习艺所融合了惩戒功能,且更强调“技艺传习”与“道德教化”结合,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土化改造。
需注意,该机构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因资金不足和管理问题,实际覆盖范围有限。更多细节可参考历史档案或《学习月刊》2008年专题研究。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奥斯卡查表机构查找系统调用唇线电吸收多种放射疗法蒽反唇马兜铃非生产的人工黄饼监视继电器甲酰苯胺精神表演疗法酒石酸氢钾空气湿度慢性过敏性摩擦损失母体驱蛔素砂处理场上皮样细胞社会主义法律生物-化学联合法神经间的舌形虫科摄影术通过最佳网络的决策图头托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