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eading question
hint; implicate; imply; allude; clue; insinuate; intimate; suggest; intimation
insinuation; allusion; implication
【醫】 suggestion
ask about; cross-question; inquest; interrogate
【法】 arraignment; inquisition; interrogation; interrogatory; query
questioning
暗示性的訊問(Suggestive Interrogation)指在司法審訊或調查詢問中,提問者通過語言或非語言方式間接引導被詢問者作出特定回答的交流策略。其核心特征在于避免直接陳述事實,轉而使用隱含指向性、誘導性或模糊表述,使被詢問者無意識地接受或認同某種預設結論。
在英美證據法中,暗示性訊問常被視為可能影響證言可靠性的因素。例如,《布萊克法律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将其定義為:
"提問方式隱含答案或誘導被詢問者采納特定觀點,可能扭曲事實回憶或陳述的自願性。"
(來源: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Thomson Reuters, 2019, p. 892)
中國《刑事訴訟法》第52條雖未直接使用該術語,但規定禁止以"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司法實踐中暗示性提問可能被歸類為"引誘"範疇。
在問題中嵌入未經驗證的假設(如:"你離開現場時是幾點?" 隱含"你曾出現在現場")。
提供有限選項(如:"兇器是刀還是棍棒?"),迫使被詢問者在預設範圍内作答。
通過語氣或身份暗示答案預期(如:"有目擊者看到你了,對嗎?")。
美國最高法院在United States v. Henry(1980)案中指出,暗示性手段可能侵犯被告人第六修正案權利。法學界普遍認為其危害在于:
聯合國《執法人員行為守則》第5條要求審訊需"公正、合法"。實務中應:
(術語定義參考《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2019版;案例引自United States v. Henry, 447 U.S. 264 (1980);心理學研究見Loftus, E.F. (1979). Eyewitness Testimon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暗示性的訊問”是指在提問過程中,詢問者通過問題設計或語言引導,暗示被詢問者按照特定方向回答的一種詢問方式。這種提問方式可能影響回答的客觀性,尤其在法律程式中需謹慎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目的和效果,暗示性訊問可分為以下類型:
暗示性訊問是一把“雙刃劍”,在司法程式中需嚴格規範以避免冤假錯案,但在輔助記憶等特定場景下可合理使用。其合法性取決于提問目的、内容設計及法律程式要求。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細節,可參考《刑事訴訟法》相關條款。
艾榴醇程式員接口串行半減器等滲系數丁炔非契約的請求權蓋形螺帽高音喇叭跟骨骺炎鈎吻鹼甲耗脂的環辛炔花油間接作業定單寬帶噪聲連續算符獵奈耐煮的内相帕内特氏細胞蘋果酸氫鹽設計質量是非嗜肉發光菌碎胎刀訴訟卷宗挑夫外科标萎縮性肌強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