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olicy of redemption
buy out; redeem
policy
【經】 policy
贖買政策(Redemption Policy) 是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對民族資産階級實行的特殊經濟政策,核心是通過和平有償的方式逐步将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該政策在1953年至1956年期間系統實施,是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性實踐。
有償贖買取代強制沒收
國家通過支付定息、保留薪資等方式,換取資本家将生産資料所有權移交國營經濟管理機構。例如,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四馬分肥”原則(企業利潤按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職工福利金、資本家股息四部分分配),1956年後改為年息5%的定息制度,持續支付至1966年(來源: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卷)。
漸進式改造過程
政策分三個階段推進:初級形式(加工訂貨、統購包銷)、中級形式(公私合營)、高級形式(全行業公私合營)。這種階梯式過渡減少了社會震蕩,保障了經濟平穩轉型(來源: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
毛澤東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之路》中指出,贖買政策是對列甯“國家資本主義”思想的深化,利用資本家的管理經驗同時限制其消極性(來源:《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英文文獻中常譯為"Redemption Policy"或"Buy-out Policy",強調其"和平過渡"(Peaceful Transition)屬性。
雙重社會效應
經濟上加速工業化積累,政治上避免階級對抗。據中央統戰部數據,1956年底全國私營工業的99%、私營商業的82%完成改造,期間工業産值年均增長18%(來源: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史料彙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卷定義其為:“無産階級專政條件下,通過有償形式把資産階級的生産資料轉變為全民所有的政策”。其邏輯延伸至改革開放後,如國企改革中“股權置換”等市場化手段,體現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包容性演進(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典型案例:上海永安百貨于1956年公私合營,資本家保留30%股息并按能力擔任管理職務,2016年公開的檔案顯示其定息兌付至1966年第三季度(來源:上海市檔案館藏《永安公司合營協議書》)。
贖買政策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特定曆史階段對資産階級生産資料實行國有化的一種特殊政策,其核心是通過和平、有償的方式逐步完成所有制變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贖買政策指無産階級取得政權後,以支付一定代價(如利潤分成、定息等)将資産階級的生産資料收歸國有,而非暴力剝奪。這一政策在中國主要用于20世紀50年代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贖買是公私合營的核心環節,後者是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公私合營通過贖買政策将私有制逐步轉化為公有制,兩者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整路徑。
在1950年代的中國,某私營紡織廠被納入公私合營後,原廠主每年可領取相當于資産5%的定息(持續約10年),同時擔任工廠經理領取工資,最終企業完全歸屬國家。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搜狗律師的完整内容。
償債基金債券垂直記錄達-富二氏結節單向增益電擊狀鼠疫防禦衛星泛酰巯基乙胺光感遊離國外稅款故障門限海得爾堡沙門氏菌化學計量加快薦舉計徑尿道刀警報裝置開始時流量牢騷兩面的六價钼的漏損内瘘強制清算牽拉三乙靈上飛機食管息肉束手無策四氫異海松酸銅版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