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rotected state
accept; bear; endure; recieve; stand; suffer
【法】 protecting state; protectorate
受保護國(Protectorate)是國際法中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政治實體,指名義上保留主權但将部分外交權或國防權委托給保護國的國家。根據《大英百科全書》定義,受保護國區别于完全殖民地,其本土政府仍保有部分自治權,但需接受保護國在外交談判、軍事安全等領域的指導。
牛津國際法數據庫指出,受保護國的法律地位需通過雙邊條約确立,例如1881年法國與突尼斯籤署的《巴爾杜條約》即規定突尼斯成為法國保護國,但保留内部行政權。此類國家通常不具備完全國際法人資格,其對外締約權由保護國代理。
與附屬國(vassal state)相比,受保護國具有更明确的現代國際法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承認保護關系需基于國家自願原則,如1906-1947年間英國與不丹通過《普那卡條約》建立的保護關系,不丹保留宗教文化自主權。
現代國際實踐中,該概念已逐漸被新型國際關系替代。日本外務省檔案顯示,1910-1945年朝鮮半島雖被稱為日本保護國,但實質屬于殖民統治的過渡階段。當前國際法更強調主權平等原則,傳統保護國形态已鮮見。
根據多個來源的定義,“受保護國”(或“保護國”)是國際關系中一種特殊的國家形态,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受保護國指通過籤訂不平等條約,被迫将部分主權(如外交、國防等)交給更強大的國家(宗主國),從而接受其“保護”的國家或地區。這是殖民統治的一種形式,常見于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擴張時期。
形成方式與特征
主權狀态
受保護國屬于非獨立國家,其内政、外交甚至經濟政策需受宗主國監督或直接幹預。這種關系本質上體現了國家間的不平等性。
與殖民地的區别
相較于完全喪失主權的殖民地,受保護國在法律上仍保留部分國家象征(如政府、國旗),但其自主權被嚴重削弱。
現代語境
當代國際法已不承認此類強制性保護關系,但類似概念仍存在于某些自治實體(如海外領地或國際托管地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法律條款,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國際法相關資料。
安福消腫膏阿佩耳特氏試驗帶色防護鏡單式合子地籍測量動物生長因子斷斷續續的對土地有其他物權者多濾泡性囊腫發出郵件幅射爐蓋-溫二氏試驗貢稅辜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單硬脂酸酯烤瓷罩冠口部的庫爾契茨基氏細胞氯殺嗎斯酮胺腦炎後的判定裝置盤踞侵略行為紗管紙獅子合夥雙同心電纜條約登記同仇敵忾衛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