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温州乱弹的意思、温州乱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温州乱弹的解释

瓯剧的旧名。形成于 清 初,流行于 浙江省 温州 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 温州 地区古称 东瓯 ,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温州乱弹(Wēnzhōu Luàntán)是浙江省温州市及周边地区流行的传统戏曲剧种,现代正式定名为“瓯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名称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名称定义与历史渊源

“乱弹”是清代对地方戏曲的泛称,特指融合多种声腔的地方剧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以温州方言演唱,因早期表演形式灵活、声腔驳杂而得名“乱弹”。其核心声腔包括高腔、昆腔、乱弹腔、徽调(皮簧)及滩簧、时调等六种,呈现“多声腔融合”特征 。

二、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1. 声腔结构

    以“正乱弹”与“反乱弹”为基调,结合温州地域音乐元素,形成高亢激越的唱腔风格。代表剧目《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等,体现浙南民间叙事特色 。

  2. 表演形式

    注重武戏技巧,如“打短手”“飘若纸人”等绝技,兼具粗犷与细腻的舞台表现力,反映了瓯越文化的审美特质 。

三、现代传承与保护

1959年正式定名“瓯剧”,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作为主要传承单位,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如《杀狗记》)及校园传习推动活态传承 。


参考来源: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瓯剧条目
  2.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戏曲剧种志》
  3.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瓯剧申报书》

网络扩展解释

温州乱弹是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现称“瓯剧”,其历史发展与艺术特点如下:

1. 名称演变与历史起源 温州乱弹形成于清初,最初是民间半职业戏班(俗称“三月班”)在农闲时演出。因流行于温州地区且以乱弹腔为主,故得名“温州乱弹”,1959年正式定名为瓯剧。据记载,永嘉应界坑村在清乾隆年间已有乱弹戏馆,传承至今逾八代。

2. 声腔特点 该剧种融合多种戏曲声腔:

3. 剧目与表演特色

4. 文化价值 作为南戏的重要分支,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浙南地区戏曲文化的融合与传承,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此信息虽未直接提及,但结合其历史地位可推断)。

(注:如需完整历史剧目列表或当代演出信息,可参考温州瓯剧数据库及中国纪录片网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八枋白费蜡辨慧操刀伤锦楚水巴山当当响倒口道书典押飞变丰乐拊噪改道灌鬯孤伶伶洪炉淮白灰沉沉剪辟简序贾息矜顾惊心眩目窘滞棘枳距石可圈可点揆理度势炼珍俐落鲁质美政冥显逆天犯顺排箫平配廧咎如颀长怯声怯气湫敝秋祫阙逸沈漠沈年摄氏温度计饰弄视远步高树串儿肆谈肆享天鸡壶阗委偷窃玩辞误差闲气布衣笑哄虾蠏眼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