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bin] 黑龙江省省会。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临松花江,人口251.9万(1982)。东北第二大城市,以机械、动力为主的新兴综合工业城市。东北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名称内涵与地域文化紧密关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哈尔滨"是专有名词,特指黑龙江省省会,源自女真语"阿勒锦"的转音,本意为"荣誉之地"。这一词源考证得到《金史·地理志》的印证,记载该地金代属上京路管辖,为军事要塞。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哈尔滨"的满语拼写为"ᡥᠠᠯᠪᡳᠨ"(halbin),清代文献《吉林外记》解释为"渔网晾晒场",反映早期渔猎文明特征。现代地理学界定该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松嫩平原南缘,松花江中游冲积形成的带状阶地。
文化内涵方面,哈尔滨承载"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中央大街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群被《中国建筑史》列为近代折衷主义建筑典范。冰雪文化符号"冰灯游园会"始于1963年,经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脱脱. 金史·卷二十四·地理志. 中华书局. 1975. 萨英额. 吉林外记·卷三. 道光七年刻本. 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哈尔滨市志·自然地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国务院文件. 国发〔2008〕19号. 中国政府网.
哈尔滨作为中国黑龙江省省会,其名称含义存在多种历史解读,但主流观点认为源于满语。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词源解析
满语来源:最权威的说法指出,"哈尔滨"源自满语"哈鲁滨"(Harbin),意为"干燥的平地"或"晒网场"。这与当地早期渔猎文化相关,松花江沿岸渔民在此晾晒渔网形成聚居地。
其他语言假说:
二、城市特征补充
三、名称演变 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时,俄文地图首次规范拼写为"Харбин",1903年清政府正式定名"哈尔滨"。现存1900年俄制地图显示曾用名"哈鲁滨市街"。
建议查阅《哈尔滨市志·地名考》卷三获取更详尽的词源考证资料。
隘厄宝鉢被池编队飞行辩捷擦粉涂额差门常十万嘲讴倅介粹藻凋疏地膏二十四韵番阳风言醋语分歧点管籥归功于还去厚养汇萃会性假威继而诳骇腊赐潦岁例侪鲤子螺呗美髯公莫可究诘偏吝飘色批文扑克牌普罗列塔利亚特谴出启服青册清茶淡饭清油齐头鐥踆踆踠踠入刼乳女山高海深伤诋上品上世失盗狮子骢唐突窴窴涂道退思补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娲天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