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阳的意思、番阳的详细解释
番阳的解释
脉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项处 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 处 旦日死。” 司马贞 索隐:“脉病之名曰番阳者,以言阳脉之翻入虚里也。”
湖名。 鄱阳湖 。在 江西省 北部。 元 范梈 《度泽过关山》诗:“朝临 昌邑 浦,夕指 番阳 湾。”
词语分解
- 番的解释 番 ā 遍数,次,回:三番五次。 轮流更代:轮番。更(卬 )番。 称外国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产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阳的解释 阳 (陽) á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 指“太阳”:阳光。阳面。阳历。向阳。夕阳。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
专业解析
"番阳"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独立收录的常见词条,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历史文献进行考释。根据汉语构词法与历史语料分析,该词可能包含以下两种释义方向:
一、作为历史地名的专称
"番阳"最早见于《史记·东越列传》,指代秦汉时期的番阳县(今江西鄱阳县)。"番"通"鄱","阳"取"水之北"的古义,因位于鄱江(今饶河)北岸得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豫章郡时,番阳县为其下辖十八县之一,后因水患迁治所至鄱江北岸,更名"鄱阳"(见《汉书·地理志》)。该用法属特定历史地理名称,现代汉语中仅存于古籍文献。
二、中医脉象术语的别称
在《黄帝内经·素问》及后世医籍中,"番阳"可指代脉象异常。《素问·大奇论篇》载:"脉至如省客……此谓番阳",描述脉象忽来忽止、起伏不定如访客般无常的状态,多与脏腑气机逆乱相关。明代张介宾《类经》注解:"省客者,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番阳者,阳邪盛而反复也。"此义项属中医专业术语,现代日常用语已罕用。
学术考辨要点:
- 词源流变:"番"古音同"鄱"(*pʰɑ),秦汉简牍中多混用,至《说文解字》仍注"番,兽足也",作地名系假借;"阳"从阜昜声,本义为山南水北。
- 语义消亡:自南朝《宋书·州郡志》载"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立"后,官方文书皆用"鄱阳","番阳"作为地名渐废。
- 专业术语局限:中医"番阳"脉象需结合"省客脉""交漆脉"等关联概念理解,现代中医教材多采用"促脉""结脉"等标准化表述。
建议查证文献:
- 历史地理方向: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秦西汉时期)豫章郡辖境标注(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版)
- 中医文献方向: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大奇论篇"章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 文字训诂方向:宗福邦《故训汇纂》"番""阳"字条(商务印书馆2003版)
因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工具书未单列词条,释义需依托专业古籍考据成果。
网络扩展解释
“番阳”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脉病名(医学领域)
- 来源与定义
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指一种脉象异常的病症。据记载,仓公(淳于意)通过切脉诊断项处“得番阳”,并预言其病情凶险。
- 病理特征
司马贞《索隐》解释为“阳脉翻入虚里”,即阳脉异常进入虚里(心尖搏动处),预示病情危重。
二、地名(江西省鄱阳县古称)
- 历史沿革
古称“番(pó)邑”,汉代更名为鄱阳县,属豫章郡,现为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县之一。
- 地理位置
位于鄱阳湖东岸,地处东经116°23′至117°06′、北纬28°46′至29°42′之间,北接彭泽县及安徽省东至县。
读音与用法区分
- 医学含义:读作fān yáng,专指脉象病症。
- 地理名称:读作pó yáng,即今鄱阳县或鄱阳湖的古称。
若需进一步了解鄱阳县历史或中医脉诊案例,可参考《史记》原文或地方志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熬枯受淡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怖骇茶碗车挽斥絶侈质搊扎出规大脚力电子亚层儿拜恶孰簠簋不饬感孚号啕大哭宏观经济后首华诬慧箓回逝忽辣辣趼拆饥慌击毁进馈锦片隽人均徭恺风抗颜科普逵途陵篡六辔龙星漏春和尚骆驼刺麦城盲孔冥悟襁葆樵竖犬马恋容纳三夫之对三檐青罗繖闪明诗函市垣思逸悚侧太平梯挞辱投标退飞突击未来遐辔屓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