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哈敦的意思、哈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哈敦的解释

亦作“ 哈屯 ”。蒙古语。娘子;王妃。 元 无名氏 《岳飞精忠》头折:“皮紁里盛酥酪,帐房里藏着俊哈敦。喫的醉了胡厮闹,大家睡到天色明。”《剪灯馀话·至正妓人行》:“官里遥冲朔漠尘,哈敦暗哭穹庐月。” 周楞伽 校注:“哈敦,蒙古语:娘子。这里似指 元 宫后妃。”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硕矣天姬,为之哈屯。礼官择言,匪古和婚。” 清 龚自珍 《蒙古册降表序》:“曰哈屯者视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福晋,满人指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哈敦"(hā dūn)是汉语中对蒙古语词汇的音译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蒙古社会中的贵族女性,尤其是可汗(君主)的妻子或地位尊贵的女性。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1. 蒙古语来源

    "哈敦"源自蒙古语"qatun"(ᠬᠠᠲᠤᠨ),原意为"皇后"、"夫人"或"贵妇"。该词在突厥语族中亦有同源词(如古突厥语"qatun"),反映了游牧民族对贵族女性的尊称传统。

  2. 汉语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记载:

    "哈敦":蒙古语音译。指可汗之妻;后泛指贵族妇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20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二、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1. 元代宫廷制度中的使用

    在元朝(1271–1368),"哈敦"专指皇帝(大汗)的正妻或妃嫔,如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被称为"大哈敦"。这一称谓体现了蒙古帝国对女性贵族地位的制度性认可。

  2. 社会地位的象征

    哈敦不仅是家庭管理者,部分还参与政治决策。例如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哈敦曾协助处理部落事务,其名号"哈敦"本身即代表权力与威望。


三、现代语言使用与演变

  1. 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保留

    该词多见于元代史籍(如《元史》)及后世历史小说(如《射雕英雄传》),作为特定历史阶层的称谓,已不再用于现代汉语日常交流。

  2. 语言学研究的例证

    语言学家指出,"哈敦"是汉语吸收蒙古语借词的典型代表,印证了元代多语言接触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来源:张永言《汉语外来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辞书文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史·后妃表》(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学术研究

    • 陈高华《元代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 亦邻真《蒙古学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注: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以上文献可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学术平台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哈敦”是蒙古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该词原指“娘子”或“王妃”,常见于元代至明代的文献中,用于尊称贵族女性或首领配偶。其发音为“hā dūn”,亦写作“哈屯”。

  2. 词源与变体
    作为蒙古语音译词,“哈敦”在不同文本中存在拼写差异。例如,元杂剧《岳飞精忠》中描述“帐房里藏着俊哈敦”,明代《剪灯馀话》则用“哈敦暗哭穹庐月”暗指元朝后妃。

  3. 文献例证

    • 元代无名氏戏剧中,通过“哈敦”一词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 明代小说将其用于历史叙事,体现对前朝宫廷的文学化描写。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分析领域,现代蒙古语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不同时期文献中的具体指代可能随语境变化,需结合文本背景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白粮宾兴草垫子貙狸促刺戴玄履黄当今无辈电离平衡雕枯鹅车访辑翻秧子烽火树工作珪爵珪冕归投过曲翰墨林黑非洲和奸笏牀豁厂兼葭秋水笺香蹇曳交竞竭絶解军戒业腊克剌谬酹奠陵踰弄堂马靴蒙辜蔑侮摸鱼儿募兵奴角佩饰窃柄轻世傲物器酸羣魔三李生肉深酷守折率直太尊天盖铁窗卫布坞候无徵不信綫春香皂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