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棱角的祭坛。《宋史·乐志十六》:“思报貺,明詔祠官,练时蒐旷典,紫畤觚坛。” 元 袁桷 《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6*宫》:“蜕骨棱棱似鹤轻,觚坛危处玉为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觚坛汉语 快速查询。
“觚坛”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礼仪色彩的复合词,由“觚”与“坛”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觚”本指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青铜酒器,形似喇叭,腹部有棱角,后引申为礼器或书写载体的代称;“坛”则指古代祭祀、盟会等仪式所用的土筑高台,如《周礼·春官》记载“设坛壝宫”即指此类场所。二者结合,“觚坛”特指古代祭祀活动中陈设觚类礼器的祭坛,常用于宗庙、社稷等重大典礼。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礼记·祭统》提及“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其中“陶匏”即包含觚类礼器,表明觚坛的使用与“敬天法祖”的礼制思想密切相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进一步指出“觚”字从“角”从“瓜”,其棱角分明的形制象征礼法秩序,与祭坛的庄重属性相呼应。
文献用例方面,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仪礼》注疏,提到“觚坛之设,所以正位辨方”,说明其功能不仅是陈设祭品,更通过器物与空间的结合确立仪式方位与等级规范。现代考古发现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觚群,亦为觚坛的实际存在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觚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gū tán,由“觚”(左右结构)和“坛”(左右结构)组成。其中,“觚”是古代一种有棱角的青铜酒器,“坛”指祭祀用的土筑高台。
本义
指有棱角的祭坛,常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场所的特殊形制。其棱角可能与“觚”的器物特征相关,体现礼制中的庄严感。
文献引证
文学与历史意义
该词多见于古籍,反映古代祭祀文化中对器物形制和礼仪规范的重视,属于较冷僻的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需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文和工具书释义,但因现存文献记载有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争议。
蚌珠钡餐编译程序搏弊碜碜出等单色光大有年攧手攧脚踮踵豆緑断望度德量力二刘扼杀发地赋分父系氏族公社工捷功能勾通鞲绁鬼胡由古隶寒橐何如烘晕急暴既乃积习生常峻谷柯叶棶木宓戏末杀怒涌喷嚏屏摄轻跳栖偃弃杖草三寸之舌三吴僧首上遂石弓矢日师子舞说东道西数说绥祭苏剧吐番頽影望影揣情瘟疹误车五十步笑百步小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