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风谕的意思、风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风谕的解释

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史记·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 公户满意 、御史二人,偕往使 燕 ,风喻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以岁时 汉 所餘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諭以礼节。”《汉书·艺文志》:“其后 宋玉 、 唐勒 , 汉 兴 枚乘 、 司马相如 ,下及 扬子云 ,竞为侈丽閎衍之词,没其风諭之义。”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及 熙尚 既平,厉兵西向,风諭诸将,使来合势,则 韩遂 等必不敢叛。” 清 谭献 《古诗录序》:“同时之人,未尝无支离涣靡之作,然其根也朴,其枝叶以焕丽,其合者皆风諭之遗也,晚 周 所纪,盖无让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风谕(fēng y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含蓄委婉的言辞进行暗示或劝诫,强调以间接、不直露的方式传达意图。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及历史渊源三方面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字源解析

  1. 单字本义

    • 风(風):本义为空气流动,引申为“教化”“感化”,《说文解字》释“风,教也”,后通假为“讽”,表委婉劝谏。
    • 谕:意为告知、阐明,《说文》注“谕,告也”,特指以文书或言辞使人知晓。

      合成词“风谕”即通过含蓄的言语或文字传递意图,达到劝诫目的。

  2. 权威辞书定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

    风谕:以委婉的言辞暗示或劝告。

    示例引《汉书·匈奴传》:“单于风谕以礼节,盖感汉和亲之惠。”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217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2-8)


二、用法特征与语境

  1. 修辞手法

    属“讽喻”范畴,需借典故、比兴等手法间接表达,避免直言冒犯。如汉代贾谊《治安策》以“抱火厝薪”喻危机,即为风谕之例。

  2. 使用场景

    • 臣谏君主:如《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以隐语风谕齐威王”,避免触怒君威。
    • 外交辞令:古时外交文书常“风谕邻邦”,如班固所述汉使以礼制暗示匈奴守约。

三、历史渊源与经典用例

  1. 先秦起源

    《诗经》开创“主文而谲谏”传统(《毛诗序》),即借诗文风谕政治,如《伐檀》讽刺剥削。

  2. 汉代制度化

    汉武帝设“风俗使”采诗观政,将风谕纳入统治术。班固评司马迁“不敢直书,隐切风谕”(《汉书·司马迁传》)。

  3. 文化影响

    衍生出“讽喻文学”,如白居易《新乐府》自述“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风谕比兴之体”。


四、同源词辨析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95-3)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4.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350-8)
  5. 班固《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风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以委婉的言辞劝告或开导他人,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用例

3.现代使用场景

4.注意点

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史记》相关篇章或汉代文学评论,以观察“风谕”的具体应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变容改俗策免蹙额村邻盗簒诋斥夺官放斥放试繁密符敕俯取敢是格是狗窦鬼针草海涛横遮竖挡简落狐狸俭约剿絶家祚嗟愍恇慴连染怜养廉直留牍马角生玫瑰瓮螟蝗南学鸟兽行贫乏评铨贫液披袍丕址青白眼倾依驱神桑孔三王墓三星在户上兑少儿折罚摄居声磁水雷矘视天瑞帖妥吞航乌嘑险巧小格式小叔邪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