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装的意思、儒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装的解释

读书人的装束。借指读书人。 唐 项斯 《边游》诗:“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装指中国古代儒生(读书人)特有的服饰体系,是儒家文化身份与礼仪规范的外在体现。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特定的形制、色彩与配饰,彰显士人阶层的学识修养、道德追求与社会地位。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特征

儒装并非单一固定款式,而是指符合儒家礼制要求的士人服饰统称。典型特征包括:

  1. 交领右衽:衣襟向右掩,区别于少数民族的“左衽”,象征华夏正统与文明礼教。
  2. 宽袖博带:袖口宽大以示庄重,腰间束带体现仪容整肃,行动时需缓步垂拱,体现从容守礼的风范。
  3. 方巾襕衫:明代儒生常戴黑色方巾(四方平定巾),身着蓝色或青色襕衫(下摆接横襕的长衫),成为后世对儒装的经典印象。

二、色彩与纹饰的文化象征

儒装色彩遵循“正色为尊”的礼制:

三、社会功能与礼仪意义

  1. 身份标识:儒装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人阶层的视觉符号,区别于农夫的短褐、商贾的锦缎。
  2. 礼仪载体:《礼记》规定“君子正其衣冠”,服饰端正被视为修身之本。祭祀、讲学等场合需着特定儒装,以彰虔敬。
  3. 道德隐喻:如“整衣冠”象征端正心性,“戴儒冠”代表肩负道义,服饰成为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物化表达。

四、历史演变与影响

儒装随朝代更迭演变:汉代深衣、唐代襕衫、宋代襕衫配东坡巾、明代道袍方巾等各具特色。清代虽推行满服,但文人私下仍以“汉装”维系文化认同。其简约雅致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传统服饰,如朝鲜“周衣”、日本“狩衣”。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3. 高春明《中国衣冠》(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礼记·深衣》(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儒装”是汉语词汇,指读书人的装束,也借代读书人群体。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儒生)的典型服饰,常包含宽袖长袍、方巾等元素。其内涵已超越单纯服装范畴,成为文人身份的象征,如唐代项斯《边游》诗句“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中,用“儒装”代指戍边文人。

二、文化象征

  1. 身份标识:通过服饰区分士人阶层与其他群体,体现“礼”的规范;
  2. 精神符号:暗含儒家倡导的谦逊、庄重等品质,如《辞海》提及的“儒服”与之有相似象征意义。

三、相关延伸 “儒装”与“儒服”存在关联,后者更侧重服装形制描述,而前者多用于文学借代。部分文献中两者可互为替代,如提到“青色儒装”的服饰细节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爱克斯光安札鞴鹰绁犬猜摹草裀成毕称羡尺诏调队子定分读法咢咢放迹焚膏继晷改削归属合钤花咕朵回升鹄形简翰脚盆极变结姻极丽伎术官军礼居重可巧乐戏立言洛成马翁鸟男女徘徊歧路谦尊其程奇肱绮文日射角三足鼎立上岁数渗合十殿阎王试对使劲石臼港石鼠水烟鼠腰兜錪錪天仙渟渟铜角汪洸文历闲打牙翔起相思曲系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