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人的装束。借指读书人。 唐 项斯 《边游》诗:“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
“儒装”是汉语词汇,指读书人的装束,也借代读书人群体。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儒生)的典型服饰,常包含宽袖长袍、方巾等元素。其内涵已超越单纯服装范畴,成为文人身份的象征,如唐代项斯《边游》诗句“塞馆皆无事,儒装亦有弓”中,用“儒装”代指戍边文人。
二、文化象征
三、相关延伸 “儒装”与“儒服”存在关联,后者更侧重服装形制描述,而前者多用于文学借代。部分文献中两者可互为替代,如提到“青色儒装”的服饰细节描述。
《儒装》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儒家学派的衣着风格和服饰。它由“儒”和“装”两个字组成。“儒”是指儒家学派,“装”表示衣服或者装饰物。因此,《儒装》可以理解为儒家学派所穿的服饰。
《儒装》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装”(衣字旁),它的拆分笔画分别为2画和12画。
《儒装》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因此他们在衣着上也有一定规范和特色。繁体字的写法为“儒裝”,与简体字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差异。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的儒装字形稍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装”的字形是“衣服外间之物”的意思。这也反映了儒家学派对于衣着的重视。
1. 他穿着一套典雅的儒装,显得十分庄重。
2. 这一儒装展示了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和风格。
组词:儒家、儒学、儒师、儒生。
近义词:士服、儒袍、文士装、儒风。
反义词:俗装、野蛮装、无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