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擗踊 ”。
亦作“ 擗踊 ”。擗,捶胸;踊,以脚顿地。形容极度悲哀。《孝经·丧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序:“百姓吁嗟,万国悲伤;若丧考妣,恩过慕 唐 ;擗踊郊野,仰想穹苍。”《南史·刘怀慎传》:“﹝ 孝武 ﹞谓 德愿 :‘卿哭贵妃若悲,当加厚赏。’ 德愿 应声便号慟,抚膺擗踊,涕泗交流。上甚悦,以为 豫州 刺史。”《新唐书·吕才传》:“世之人为葬巫所欺,忘擗踊荼毒,以期徼幸。由是相塋陇,希官爵;择日时,规财利。”《明史·忠义传七·许琰》:“闻京师陷……聚哭明伦堂, 琰 衰杖擗踊,号泣尽哀。”《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亲淹淹一息,归天去了。 王冕 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
擗踊是古代汉语中描述丧礼哀痛行为的复合词,原指捶胸顿足的动作,后专用于表达极度悲痛的情感状态。该词由“擗”与“踊”二字构成:“擗”本义为捶击胸口,《说文解字》释为“拊心也”;“踊”则指因哀痛而跺脚跳跃,《释名》称“跃也,如物之跃迅疾也”。二者组合后,最早见于《孝经·丧亲》记载“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特指居丧期间合乎礼制的悲痛表现。
在传统礼仪文献中,擗踊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礼记·檀弓》记载“公室之丧,妇人擗踊;士大夫之丧,妇人哭踊”,说明不同社会阶层的哀悼动作存在差异。魏晋时期史书如《晋书·刘乔传》载“号咷擗踊,哀感左右”,可见该词多用于描述上层社会的丧仪场景。从语言演变角度看,擗踊属于“同义连文”构词法,类似“号啕”“哽咽”等情感动词,其使用范围随时代发展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在历史文献及成语典故中。
“擗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极度悲伤时的肢体动作,具体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孝经》《南史》等文献原文。
倍道北辕适粤不符宠赂崇信疵颣村浊大理石胆寒发竖盗釂大亲邓石如地鸡顶缸煅事恩诏二三夫荣妻显福智根熟工业国工致构图哈荅洪都黄金坞花蕊石家厨骄满阶梯近步稽天铐子孔雀舞矿夫楞伽僧民编明径恼巴巴朋甲批改平宁清折遒丽栖鸦人口机械增长荣弹三韩纸舍身饲虎殊妙替陵拓画徒谪往来物华天宝衔忿贤英小肠疝气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