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数”。 1.稀疏和密集。《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犹远近。《穀梁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 范宁 注:“谓灾有远近。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墨子·备城门》:“爵穴大容苣,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数自适为之。” 毕沅 校注:“言视敌而为疏促。”《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数,故历久不能无差。”
3.指亲疏。 唐 元稹 《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推迁悲往事,疏数辨交情。”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待族姻庐井曲尽人情,不以贵富贱贫而为薄厚疏数。”
4.慢与快。《淮南子·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 高诱 注:“疏,犹迟也。数,犹疾也。得其节,火乃生。”
5.稀少和频繁。 唐 李翱 《答独孤舍人书》:“又以为苟相知,固不在书之疎数;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数书。” 宋 曾巩 《与王深父书》:“顾 深父 所相与者,诚不在於书之疏数;然嚮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
“疏数”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稀疏与密集
指事物分布或排列的间隔程度。例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指军事操练中队伍间距的疏密节奏。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描写岩石上树木“疏数偃仰”,形容自然分布的疏密与姿态。
远近
表示空间或时间的距离差异。如《穀梁传·隐公九年》提到灾害记录需标明“疏数”,范宁注“远者为疏,近者为数”。
亲疏关系
引申为人际关系的亲近与疏远。唐代元稹诗句“疏数辨交情”直接体现此义,明代宋濂也强调待人接物不应因贫富而改变“疏数”。
快慢节奏
描述动作频率的快慢。《淮南子·说林训》以燧石取火比喻“疏数之间”,高诱注“疏”为迟缓,“数”为急促。
频繁程度
指事件发生的多寡。如《墨子·备城门》提到防御工事需根据敌情调整“疏数”,部分文献中亦用于历法误差的讨论。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获取更系统的释义。
《疏数》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排列、整理或计算数字、数量的行为。
《疏数》的部首为“疔”,总共有12划。
据考证,《疏数》最早出现于元代刘熙《文心雕龙·凡例》一书中,用以描述整理数字、计算数量的行为。
繁体字“疏數”是指将《疏数》转换为繁体字形式。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可以将《疏数》写作“疏數”,两个字形均为繁体字。
1. 他擅长疏数,计算迅速、准确。
2. 这个题目需要一些疏数能力来解决。
疏理、数目、疏导、数值
计算、统计、计数、核算
混乱、错漏、失算、错误
卑屑徧覆薄食才高运蹇成丧尺雪春袍村憨麤通大巫點紙度籙多普勒效应法嗣風則干器跟从乖龙骨董饭过场国事访问瓠丘奸行僭越虀臼酒浸头辑着灵辉磷光[现象]六大卢家缕金旅拒驴头不对马嘴蛮勇木堤弄潮儿暖蛋品韵凄风冷雨畦迳劝课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敺捶任战三鬃上尊深闭固距十败四大皆空送迎退职瓦散危栈寤迁厢长笑耍头回忻蹈